朋友圈中两条相邻的信息,巧了
距罗尔事件过去快10天了。
从最开始的人们被《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感动而疯狂捐款支持、转发朋友圈,一时间赚足世人的眼泪。
到突然间被人肉,被爆出“三套房产”、“离婚”、“再婚”、“事件背后是机构策划”等等让人瞠目结舌的猛料。
到罗尔本人及幕后策划机构双方均出来道歉,微信官方介入将所有来自于文章打赏的款项原路退回至打赏人账户。
整个事件的影响急转直下,整个剧情如过山车一般,也在不断挑战大众的心脏承受能力,更多是大众对愤怒的承受能力。
对于这件事情,我是从一位朋友的朋友圈里得知的。他最开始转发了《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然后自己给自己留下评论,意思是只要转发一次,就会有机构捐赠1元给到孩子治病,请大家多多转发支持。可是过了大约10分钟,他默默地把这篇文章删除了。
我问他,为啥转?他说,看着挺可怜的,自己没打赏,就帮着转发一次,就当帮他们募捐。
我又问他,为啥删了?他说,看到有人把这件事情的更真实的面目抖出来了,看着生气。
然后他发了一张他朋友圈的截图给我,上面显示的是他两个不同的朋友发的两条信息,上一条是关于罗尔事件的各种批判,紧挨着下一条就是需要帮助的人发起的轻松筹,问我,你还会信吗?
世间本冷,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
还记得孩童时代、又或者是象牙塔时代,不知道是自己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是信息闭塞导致自己一直认为CCTV中的新闻联播就是外面的世界,总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总是安居乐业的。哪怕有时跟着父母出去逛街的时候,自己的印象中的街头从来不曾有乞丐,即使真的百年难得一遇的碰上行乞的人,父母会很自然地给点钱。
那个时候,遇到行乞者人们也不会绕道避开。
我到现在还有个模糊的记忆,那年还小,那是个下大雨的天气,我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往家里赶。忽然见到前方马路对面,有个老人在雨中淋雨走着,眼看走不动了要坐在地上了。当时路上没啥车,母亲赶紧停下自行车,和我一起跑到马路对面把老人扶起……(说真的,我脑海中的情景只剩这些,至于后面怎么送回家的,我真的不记得了……)
那个时候,有困难的人也很多,但不会“碰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BP机、小灵通成为历史,固定电话不再是通讯的唯一工具,手机从黑白变成彩色、从大哥大变全键盘再变成现在的智能触摸屏。
PC也从以前的大块头变成超薄本,处理速度大幅提升,网速也从1M迈向100M。
电视也不再是获取外部世界最新信息的唯一渠道,各种视频、新闻等等APP都将我们带到了更真实的世界。
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了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生活中,在逛街的时候越来越常见到一些鳏寡孤独的老年人在街边、天桥上或地下通道摆个碗在前面……
网路里,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机构让我们知道还有好多人需要帮助。国内的壹基金、腾讯公益等,国外的MFS等,还有朋友圈里的轻松筹。
总有那么些人让世间更冷
是的,各种求助信息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路上,可谓“玲琅满目”、“真假难辨”。很多人最开始还会很热心地出钱出力,相信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凝聚网络上的所有人,一起帮助这些“有困难”的人度过难关。
然而,人们的善良总被“考验”。
郭美美事件让相信“红十字”的善心人士倍受煎熬。
网络上的各种碰瓷,让很多人在路上纠结该不该扶老人。(虽然不是每天都有老人在街上等着别人扶)
街边大排档,这桌刚给行乞者钱,饭还没吃完,行乞者绕了一圈,又问这桌要钱。(我估计这桌人不是纠结要不要给钱,而是纠结该不该把刚才的钱拿回来。)
路边的校服女孩,用粉笔在地上写着“好饿,求2元吃饭”/“求6元坐地铁回家”,然后就一个行人接着一个行人地给钱。
零零总总,看的越多,就越容易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是不是变高了,还是自己的心变麻木了?
你是光,再黑暗都能照亮
我们很多时候会为自己坚信的事情去行动,也会为了事情的最终结果不如人意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人生的意义、怀疑世界的善意。
与其一直纠结于该不该行善,我倒觉得不妨听听寂静大师的观点:
行善是我们自己的事
行善是我们自己的事。当我做了善事,我把钱送给别人,就再不会去考虑他干什么,那是他的事。比如,打仗的时候,医生不是要救伤员吗?假如医生说:“把他救好了,他还是要去打仗,又会受伤,干脆不救了!”可不可以这样想?所以,我做我的,他做他的,一定不要把它们扯到一起。如果别人不行善,我就不行善,那这个人不是很傻?
别人做恶,我们依然行善,这就叫信仰。
就像这次的罗尔事件一样,虽然是机构的带血营销,但罗一笑小朋友的病情是真。已经捐助的朋友,你的善心善行已经帮到了这个可爱的孩子。
就像昨天朋友圈里的一个轻松筹(项目详情 - 轻松筹)那样,这是真人真事,你看了会怎样做呢?
是的,尽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善意变成一道温暖的光,再暗的世界都会被照亮,再冷的世间都会被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