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奇异的现象,每每求助者都直陈诉求:“刘老师,你能不能帮我提高孩子的内驱力?”我有些无语。说得轻巧,谈何容易!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孩子的问题在于内驱力?”
她说:“我们家孩儿就缺少内驱力,如果他想学,肯定没有问题。”
此问题就像问我如何才能暴富,何以解忧?唯有财富。
我们一一拆解一下内驱力,百度百科是这样诠释内驱力的: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单纯从概念出发,第一个关键词是需要。首先内驱力产生于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自下而上分别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我的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中,深入解析过,一个人的首要需要是什么,决定着一个人驱力状态。最底层的需要驱力最强,比方说“活下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他们顽强的意志力让人肃然起敬。
然而,现如今我们的孩子生存需要在哪儿呢?衣食无忧!源于此的驱力荡然无存。从临床实践来看,恰恰很多孩子没有满足的是安全需要。缺啥补啥,安全需要没有满足的孩子,他的行为指向是寻找安全感,并不指向学习,甚至与学习背道而驰。因为安全感受损的孩子,心不定则无法生慧。以此类推,爱和归属感没有满足的孩子,他的行为指向是爱和归属。没有得到尊重的孩子,四处寻找认同、肯定和欣赏。
学习的内驱力源自求知,因此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孩子的求知和热爱。貌似我们很多家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反而是生存,读书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好工作的目的是好日子。当求而不得的时候,那就选择躺平。貌似消除贫困之后,躺平也可以活下去。
第二个关键词是唤醒或者紧张状态。个人以为那就是需要和未满足之间构成的落差。学习的内驱力源自求知的需要,未满足就是“无知”。我以为人生来是好奇和探索的,是有求知需要的,那是天然存在的。正如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信你去看,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努力生长(譬如黄山松)。只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学校,就像巴浦洛夫的那只小狗一样,饿了就觅食是其本能,实验室条件下最后变成对铃声的条件反射。人本来是有求知的本能的,却将学习与学校构成条件反射。当铃声不见得伴随食物时,狗狗慢慢就不分泌唾液。同理,当学校学习没有成就感时,人就开始厌倦学习。从这角度来看,学校学习“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也就是说,有人被唤醒求知的渴望,而有人唯恐避之不及。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内部动力。 所谓内部动力即内生于学习主体自身的力量。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 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好的教育善引导,坏的教育则是添堵。不会教育的父母老师还不如任由其自然生长。如果你担心孩子长歪了,那你就守好底线就行。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如何提升孩子学习的内驱力,那就记住一点,不给孩子拖后腿就行。也就是我们不做有损孩子内驱力的事情,剩下的交给自然规律。
回到文章开头,真的如那位家长所说,只要孩子想学,就肯定没有问题吗?我不以为然,没有专注力,没有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学习方法,缺少学习品质,不会情绪管理,想学就能学好?所以,开口就说提升孩子的内驱力,我无言以对。
我最喜欢的一种表达是:“老师,我家孩儿的成绩不理想,麻烦你帮我看看,究竟问题出在哪儿?” 就像一个患者去医院,让医生去诊断才是正道,而不应该直接告诉医生“我得了癌症,你给我看看”。是不是癌症最好交给大夫去诊断。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