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白话】子贡请教:“师与商两个人谁比较杰出?”孔子说:“师的言行过于激进,商则稍显不足。”子贡说:“那么师要好一点吗?”孔子说:“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古人在讲话时,提到同学都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所以在本章当中,师指的是子张,商指的是子夏。
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是非常了解他的学生的。他说子张的性格比较激进。子张是《论语》里面最年轻的学生,比孔子小了四十八岁,或许是因为他的年纪比较小,所以显得他志气比较高。
在早期子张曾请教老师,将来如何求职、如何做君子,如何从政等问题。在此说明子张的志向是很高的,他常常觉得自己可以有一番作为。
而相对来说,子夏性格就比较内向,性格里有一点懦弱。孔子曾经劝过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儒,在孔子口中说出来,说明古代就有“儒”这个称号。我们今天所讲儒家的“儒”的称呼,并非出自孔子。
因为在古代有两种人教育百姓,一种是师;另一种就是儒。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子夏,要做一个像君子一样的儒者,而不要做像小人一样的儒者。孔子会这样说,是因为子夏的格局、气度太小,在很多细节上放不开。
在这里所讲的“小人”代表就像小孩子一样只顾自己的需要;而“君子”则是心胸非常开阔,尽量做到无私,这样的儒者教导百姓才能有效果。
所以“儒”本身是一个名称,简单来说它是分为两种,即是我们可以做君子那样的儒,也可以做小人那样的儒。同时,“儒”代表有了一点学问,但有学问并不等于就是君子。
换言之,一个人有学问也可能是小人,因为他只顾自己。如果要成为君子那样的儒生,那么他还需要有特别的修养。
其实很多年轻人都很有理想,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但我们常说,理想主义的旁边便住着虚无主义。也就是说,一个人太过于理想化,一旦理想受到挫折,随之而来的就是热情会被现实浇熄。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就变成虚无主义了,毕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呀。
那么,什么是虚无主义呢?也就是认为理想无用,再怎么努力也都一样,何必那么认真呢?对凡事没有冲劲,总觉得不做也罢,最后在面对生活当中的挫折时,变得很消极、很灰心,什么都不想做。
人最怕就是走极端,所以教书最难的就是在于如何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之外,还要做到如何恰当合理。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还说,中庸这种德行,实在是最高了。长期以来老百姓已经很少可以做到了。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也就是说要温和有节制,做事情不要太偏激。中即中间,庸即平常,走中间的路线,做平常的事,才能够长期发展。一旦走极端之后,就有后遗症了。
孔子还说过,不论是喜欢做好事,或者非常的谦虚、谨慎、有礼貌,或者非常的勇敢、正直,如果没有礼的节制,后遗症都很严重。或许这就是中庸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