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青岛之旅
来路
北京时间19:45飞机起飞了。虽说这已不是第一次坐飞机,但每次坐飞机都会有不同的景色可看。起飞时太阳几乎已经完全落下,但在地平线的尽头还留有最后一点余晖。飞机起飞,那原本墨蓝色的天好像水彩画一般被水润染得淡了,与城市灯光的橘黄淡淡地相融在一起,两个原本冲突的颜色在这样的时刻融洽地相处。上海城市的灯光在飞机的上升中聚集起来,是一片的红红火火,在沉静的蓝墨色天空下,像是一颗熊熊燃烧的火球。
一个小时之后,飞机降落在青岛的流亭机场。降落前,在天空中段浮起一层薄薄的云,好像是流动的雾气。云的下方是朦胧的城市的光,而云上有一颗明亮的灯,不知是海里的灯塔,还是一处高楼的灯光。
城之路
青岛虽然在海边,但却被人称之为山城,路不是上坡便是下坡。但与布里斯班的郊区小路不同,这里的坡道更加缓和,不如那里的陡,这可能有一部分原因归属与中国人的平和与温润吧。
青岛的风带着一股咸咸的大海的气息给人送来清凉。城中的路多有单行道,这让你不得不珍惜眼前路边的景色,一旦错过便不会后掉头的机会。车驶过一条小巷,一座老房子,围着粉橘色的围墙,攀援而出的是碧叶藤曼以及枝尖微微坠下的黄橙蒂亮橙瓣儿的凌霄花。墙色与花颜相互映衬,不经让人感叹平凡生活中美的惊艳,车加速驶过,还来不及记录下这样的美,又不知会有多少人会错过。我想这花与墙亦是一种美学吧。
山之路
去了青岛一定要游的便是崂山,而游崂山人们多走仰口或是巨峰,这次游崂山,走了一条人们不常走的路线。据说一路上有九水十八潭,可水和潭是数也数不清的。一进入山林,就感到一阵凉意,树木不算葱郁,却刚好为上山的人撑起一片阴凉。虽说几日没下雨,山间的泉水不算多,却十分清澈。好似一面蓝绿色的琉璃,潭底的石,石间的草,草间的游鱼都清晰可见,大有《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景象。
一路爬到山顶,这个峰不算高,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却觉得被群山环绕,顿时感觉自身的渺小。上山路上天还是一片阴翳,到达山顶时,却已变得千阳璀璨。崂山的奇石颇多,说不上鬼斧神工,更像是孩子随手搭起的积木,从不愿规规矩矩的堆砌,每一处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平衡。山顶的山风阵阵,伴着的是叶子的哗响,站在山顶的一块巨石上,山风刮过,竟有种要化作鹰起飞的感觉。
下山的路有点陡,但完全深入山林之中,山上的松树很多。有时从路中间就竖起一株,不知是它拦了路,还是路碍了它。山林外是艳阳高照,林内是树荫翳翳,石路上投射出一片片圆形的太阳的亮斑。谁说古时后羿射九日,只留下一日,这不是还有千百个太阳吗?
下山的路上竟也有许多的山水,那山涧的泉水清冽、凉爽、甘甜。水声如瀑,如浪,如银铃,有的潺潺,有的磅礴,有的平静粼粼。山风入耳,水声入心,山气入体。爬山的劳累一扫而光,身心舒畅,我想这便是爬山的乐趣吧!不仅在于爬的畅爽,更在于山路两旁。
归途
由于上海狐假虎威的台风,原定于早上的飞机取消了,只好改了晚上的航班,虽然经历了这一点波澜,但却让我看到了另一幅美景。
汽车飞速行驶在通向机场的高速公路上,车窗的一边是宽广的海湾,窗的另一边是欣欣向荣的城市,一边是自然一边是现代文明,这好像是一场旷世的会谈。车爬上高速路的一个至高点,终于看到那血红色的太阳坠在海平面之上,如不是那颜色的浓艳,都不知是或降或升。也许是台风北移的影响,云渐渐多了起来,被太阳的光辉染成金橘色。似万马奔腾的潮水涌向一个无底的洞穴,又好像一阵飓风吹开一片晴空。那火烧云下有白而浓厚的云做衬。高速路边的低矮灌木遮住了海平面,那做衬的云就好似天边的远山,常年被白雪覆盖,而之上轻纱般的云气就像是风吹起的冰雪的寒气。这恐怕也算是一种海市蜃楼了吧,将西北的苍凉与荒芜搬到了潮湿温暖的青岛。
那份天空的宽广让我想起高中时毕业致辞中的一句话“我是天地客,谁做飘蓬侣”,那份心胸的宽广恐怕也与这天空一样吧!
每次旅行游玩的项目总是模模糊糊,但路边的美景却是历历在目。世界在远方,风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