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愤的草莓
现在动不动可以看到一些伙伴年读书量在100本以上,更有甚者,一年轻松拿下400本。这是“海量派”。
网上也有另外一股声音:认为以量取胜没什么,一年认真理解几本书就行。这是“少量派”。
站在这天平的中间,你会往哪一端走?
如果你是阅读“小白”,平日里总是抽不出时间看书,碎片时间只能刷刷微信看文章,听到“少量派”的声音,肯定击掌附和。
可是,这样你亏大了。
借助千万人智慧,你必先读得多
经常会有年轻的朋友心急火燎,焦虑不已地问:
我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不知道要学点什么好
当你不知道,又不想花重金找咨询师的时候,为什么不求助一下书籍呢?那么多现成的老师摆在那里。
或许你的想法是“就是被这些问题烦死了,哪有闲工夫读书”。 人类的烦恼是共通的。爱情的烦恼、前途的烦恼、金钱的烦恼、育儿的烦恼、职场的烦恼、疾病的烦恼、人生意义的烦恼......对吗?很多烦恼,书上能找到答案,起码看了减少压力。只是你以前没有发现这些老师。为什么没发现?因为看得少。
依靠我们个人有限的脑子来应对各种烦恼,是以一挑十的困难,但是如果多读几本书,借助的是成百上千人的智慧,能手握更多看问题的角度与应对的方法,知道的选项更多,看得见路在何方,找到你的“命运之书”——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人生方向和目标。
说来不怕您笑,我小学时很少读课外书,就是以为书籍无非是那掐指可数的几本名著而已,别小小年纪读完了,以后没得看。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想自赏两巴掌。 为什么没有发现其他好书,还是因为看得少,见识得少呗。
有人会说,万一总是读到烂书,找不到能解决自己烦恼的书籍怎么办?其实还是因为读得少。 前期确实是像学习投资理财知识那样,总有一段时间是在交学费。 能读到好书也是概率问题,等到多读几本之后,好书自然会脱颖而出、惊艳浮现。
茫茫书海中,你不游起来,怎么能知道哪里是更美的风景;像相亲那样,不多看几次,怎么知道这世界上有什么类型的异性,自己比较中意哪一款。阅书无数,才能炼成火眼金睛。假设越来越多人没有时间看书,很多书上本已有的不稀奇知识变得稀缺起来;你读得越多,就掌握了别人没有的能力和价值。
而且,“读”这件事可以不需要别人配合,只要有经济条件买书,你一个人可以在闲暇的午后搞定。便宜又划算的是,二三十块钱就能轻轻松松买到别人长年甚至一辈子的经验,节省多少探索的时间,等于用钱延长了生命。前段时间某网还是200减100,简直买到剁手有木有。
想要有料拿得出手,你必先读得多
从去年开始,我在网上发起读书写笔记这类活动,招募热爱读书的伙伴一起每周读书并写600字拆书笔记。有的朋友加了我的微信进行咨询,最后因为每周要输出600字的文章而退却。
事后了解到,他们觉得参加活动需要写点东西,写不出来,不知道要写什么。
600字,比高考作文要求的800字还少,也就4条多微博的字数,为啥还会害怕?其实还是平时读的书少,看的量不够。
看得少,大脑受的刺激少,总感觉脑袋空空,关键时刻拿不出存货,无法输出。当你看了大量的书,你的脑袋时不时受到“八面夹击”, 不停催生各种想法和灵感。从脑科学的角度讲,是因为读书的过程中,你的大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等各个部位都会参与运动,得到活化。日本学者苫米地英在《使大脑年轻15岁的方法》这本书里写道:“IQ的高低实际上与读书的数量成正比”。
多读书后能拿得出手的,不仅是有灵感,能写点东西,还可以提升执行力。
我有一个感受,当你在一本书里看到某个道理时,你不会在意,别提会跟着做了;等到多读几本,发现牛人都有相似的看法,你才会开始觉得:这么多人都说了这点,为啥我不试试。而且经过多本书的反复提及,这个观点反复刺激,在你脑里加深了印象,你更可能在需要的时候想到和践行。
工作中不难发现,有些同事总是行动力很强,好像随时做好准备。 很大的原因是他们平时就有大量阅读的习惯,有储备。
如此,知识行囊里常有“半成品”,每当需要时,知道立刻去哪里找到,为时刻做出准备节省了时间。 当领导一安排什么任务,立马就从平时阅读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源,组装合成“终成品”,和别人拉开距离。
没办法,输出和输入是不对等的,你要输出一碗水,起码要输入一桶水;要输出一碗奶,起码要吃进一堆的草。想要有更多料拿得出手,你就得先吃进更多。
想要精读“少量”,你必先读得多
很多人对每年大量读书的疑虑是:读这么多,能理解得了吗?
读书的量大,不代表一定是囫囵吞枣,理解得不好。
读得多,说明读得快,时间之少会给阅读制造压力,迫使你注意力更集中,若是慢悠悠地读,反而容易被各种想法以可乘之机,不经意地走神。
读得多,从这本书吸收一些观点,从那本书习得一些理念,建立了更多元的视角,未来思考问题会更全面。
读得多,像站得高看得远那样,很容易看出哪本书跟哪本书有什么关联,才可能融会贯通。
相反,看得少,你往往只愿意把精力投放在最经典的书上。可是,最经典的书往往不那么好啃,反而容易出问题。
比如想学营销,你一上来就抱起那本厚得可以砸老鼠的《营销管理》(800多页),想着今年只死嗑这本,结果一整年下来极其痛苦,不但没看完,也没搞懂。因为没有基础,读得味同嚼蜡,很容易在阅读上体会到挫败感,以后越不想开卷有益了。如果你愿意多读几本,先找几本营销类的畅销书,在通俗易懂中来个轻阅读,然后回过头再来看《营销管理》这大部头,就变成一段由浅入深的过程,轻松许多。
这样的话,那些声称读得少、读得精的大牛又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他们已经是高段位的读书人,早年一直保持阅读习惯,到他们这时候已经持续输入了很多书,所以现在他们拿到一本书,不难的只需扫几眼就知道会说些啥,底层思维是什么,自然提倡少读、精读为好。也就是说,能够少读、精读的人,前提是已经积累了一定读书量的朋友,他们也是经历过海量阅读的人。
日本剑道提倡“守破离”的学习法,“守”是指穷尽了一切师傅的本领,“破”是指对其他流派进行研究,“离”是指在前面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境界,创新流派。
读书也不妨如此,从“守”和“破”再到“离”。如果没有海量阅读,就是“守”与“破”,那“离”这一点要如何实现呢?海量的输入才能推动输出。这里的输出,不单是指写点东西,还包括思想的变化,行为的改变,薪酬的增长等等。
所以,说读书不重“量”,强调的是不要拿那些一年读N百本的数字来炫耀和刷存在感,不能陶醉在数量之上,但并不意味着要读得少才好。读书多了,理解能力提升,速度更快,自然能够横扫更多书,再继续推进理解力。
对于“小白”而言,还是老老实实从“海量派”开始,多读多看,先在“输入端”过关,肯定能赚。什么叫多?一个星期起码一本。当然,在多读的同时不妨大浪淘沙,精选出几本常放床前、案头的,反复翻阅反复啃。
喜欢这篇文章,就关注我吧!
我是发愤的草莓,推崇“像蜜蜂般学习工作,像蝴蝶般感受生活”。
85后上班族双娃辣妈,三线小城活跃分子,爱手绘的个人管理达人。
5点码字助你省时、省力、省心,2015年至今创作干货类文章超过50万字。
文章入选LinkedIn领英新书《你从未真正拼过》和橙子学院新书,个人新书酝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