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培养写作者视角:有目的地观察周围人和事
创意作业
请街拍三张照片,可以是一个人,一群人或一个场景,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细腻地描绘这个场景。
小巷
我是一个游客,游客的心态其实都是游离于风景之外的,因为你不属于那片风景,它们与你总是隔着一张照片的距离。这是在丽江旅游时候拍摄的,已经忘记当时的心情,但回来以后坐在一堆照片中,发现自己无意之间,竟然定格了某种岁月的样子。它从几百张照片中跳出来,让我普通的旅途展现出别样的意义,旅行为什么能让我们打开眼界,其实是我们会看到更多样的世界罢。
照片中的这条小巷子是在清晨拍摄到的。巷子一眼看去是条微微向右的弧线,到了视线的尽头似乎又向左拐了。巷子大约也就二三十米长,两米多宽。巷子口有些阴暗,路两边刚好是两幢建筑的外墙。两面高墙相对而立,遮住了好些光。巷子的道路铺了青黑色的砖,路面不太平整。前几天下过雨,青砖上还酝着水气,路两边没有铺砖的地方,裸露着泥土,不知名的小植物在两座房子的墙根脚都展示出生命力的旺盛,绿绿的。
早晨的光线轻柔地洒在青黑色的地砖上,路面微微放光。象条发光的带,将我的视线吸引到巷子尽头那位纳西老人的身上。
一个微微有些驼背的老人家已经行到巷子尽头,正准备拐弯呢。细细一看,老人是个纳西阿婆吧,穿戴很厚实,即使是七月,这里的清晨也还是清冷的。阿婆头戴帽子,花白的头发从帽檐下挤了出来,发丝有些蓬松。远看着估计是穿了件赭色的土布褂子,还系了条黑色围裙吧。阿婆微胖,行进缓慢,身体微微左倾,左手拎着袋东西,腕上带着个银镯子。不知道,她过着怎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人生故事,只是这个背影,让沉默的巷子鲜活起来。
我打量了巷子两边的建筑。左边的建筑墙身砌的清水砖,木制结构的房檐上铺的黑瓦,顺着墙身望过去,前面估计有个入户处,看得到精心装饰的飞檐,白墙,门户两边挂了灯笼,外墙上还安装了一个墨绿色的铁皮邮箱。与青砖大屋相对的路右边的这幢建筑估计老些,石头打的基础,上面垒的是古老的土基墙。但墙顶部的黛色瓦又显得很崭新,而且古旧墙身上安装的几盏路灯,造型竟然很欧洲,只能说这屋子是修旧如旧的思路重新装饰过。
过了这两座大屋,前面的房屋就陈旧些了。路尽头处那座老屋是打横建的,也是木结构屋子,土基墙身。大门对着巷子,门上的红色油漆已经斑驳脱落,一副对联倒是醒目,门口停了辆摩托车。
古城虽然经历了重建与改造,但那种古老又幽静的小巷还是很多,你即使没有专业摄影师的触觉,一样可以随意捕捉到让人心动的画面。似乎,它们就是一直在那里,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的在那里,又安静又孤独。
雨天候车
南方的雨季就是这样,进地铁还是一片晴朗,出地铁雨就下了起来。这场午后的雨来势汹汹,短时间里越演越烈起来。候车亭已经挤满人,即使头有遮挡,也不得不撑着伞。那雨夹着风,或者应该是风夹着雨,斜斜的密密的雨丝,不,准确说该是花洒般冲击到我们身上。
这个男人来得晚些,候车亭下已经没有空间,他应该也不是见缝插针的人,于是就临街而立,暴露在大雨中。他还挺年轻,中等身材,背着个双肩包,手上打把紫色的花伞。白衬衣的袖子已经完全淋湿,贴在臂上,露出些肉色。一时电话来了,他手忙脚乱从裤兜掏出手机来,“喂……”雨声太大,听不大清他在讲啥,但断续的几个词还是穿过雨帘子进入我的耳朵,似乎他在对什么人解释为什么迟到。唉,听得我心下不禁有些怅然,这生活还真有些难。
这是市区一条繁忙的马路,经常车满为患,雨水在马路上激起好多水花儿,路面的车辆也不知道为何突然少了好多,难道是被大雨拖在了哪里,一时显得交通良好。在大雨倾盆的几分钟里,竟然没有一辆公交到来。大伙儿如同一个个雕像,或望着雨帘发呆,或者掏出手机解闷,一时间,似乎万籁俱寂,只剩雨声敲打着大地。
平凡的温情
这张照片是刚刚学习完课程后的某天照的,莫名有点紧张,所以手抖了。这里要记录的是个很温馨的生活瞬间。
我们楼住户很多,现在的邻居之间都很冷淡,多年相见亦不相识。这天买菜回来,在楼道遇到了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孙回家。男孩大约四五岁,穿的T恤短裤,头发被父母打理的很cool。奶奶上了些年纪,头发都白了,浅红色的上衣配着条湛蓝色的八分裤,阔脚裤。他们估摸是刚从花园玩耍回来。一进楼道门,奶奶显得有些腿脚不方便,右手不自觉搭在楼梯扶手上,小男孩偏头看看奶奶,说:“让我牵着你吧。”小小手拉住了奶奶青筋暴露的左手。我跟在后面,看着这么懂事的小男孩,不禁莞尔。
走上了几级台阶后,奶奶想来是太累了。对孙子说,“你先上,奶奶慢点上。”男孩一听挣脱了奶奶的手,说:“还是你先上吧,我慢点儿”。奶奶回头看看我,笑起来,估计是孩子的说法逗乐她。
我家的孩子也是老人帮忙带大的,带孩子虽有乐趣更是劳累活。看着这祖孙俩,心里有些温暖,亲情,平淡平凡但是也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