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失稳症
颈椎失稳症又称颈椎不稳症。颈椎失稳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解剖上超出其生理限度的位移范围,且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引起的一种综合征。随着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成为颈肩痛、头晕痛、胸闷,甚至双上肢麻胀痛更为常见的原因。
发病机理。
脊柱退行性变分为3个阶段:
①早退变期:此期椎间盘退行性变较轻,小关节囊稍松弛,关节软骨纤维化,临床症状一般比较轻。
②不稳定期:此期椎间盘退行性变进一步加重,纤维环松弛膨出,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明显,小关节囊松弛加重,椎体及小关节突可轻度增生,此期最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③重退变期也称固定畸形期,此时椎间盘退行性变呈3~4级,椎间盘高度明显降低,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小关节突软骨退变、纤维化。由于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周围骨赘的形成,可使得脊柱重新获得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视为保护性反应。但由于骨赘形成,可能导致或加剧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造成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或由于椎体发生相对移位和旋转,刺激和(或)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痉挛或折曲变形,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退变是颈椎失稳的发生原因,同时颈椎失稳又促进了退变的发生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阻止或延缓颈椎失稳的发生发展有可能会阻止整个颈椎病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产生积极影响。退变性颈椎失稳是颈椎退变过程中的失稳期,随年龄增长而出现,预防失稳是一个复杂的抗衰老问题,假如能适当进行颈部运动,避免单一体位,特别是过久低头屈颈体位,对防止失稳可能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