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很想了解证券业的本质,也想借此寻找自己从事证券业的意义所在,于是到处找资料。
今天读了一篇讲世界和中国证券业发展史的文章,原文链接放在结尾,这里写下我的一点思绪。
1. 历史上的「南海泡沫」事件众所周知,但其中有些细节很有意思。十九世纪,南海公司从英国政府手上接盘了一批总值一亿英镑的战争债券,当然作为交换,也获得了政府的一系列殖民地利益。这批债券后来转换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进行发行,被人们疯狂抢购,并逐渐炒到了天价。
我们都知道,当人们逐渐冷静下来之后,南海公司股价暴跌,造就了史上最著名的金融泡沫之一。但我还注意到一个事情:通过出手难以偿还的战争债券,英国政府实际上避免了主权信用的崩溃,而最后为此买单的是股民。
不过,阴谋论者且别嗨,这批股民不只是普通民众,还包含了议员和国王。
2. 虽然英国政府不一定是故意这么做的,但这样的故事在两百年后的今天却依然在上演:例如去年的楼市暴涨,中国政府默许人们把资金疯狂地注入楼市,借此稳住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
难怪乎有人说,很多时候人民就是政府手中的一个工具,一个「稳定器」,繁荣时用来收集资金,萧条时用来释放风险。讽刺的是,这样的事情似乎更容易发生在民主政体 —— 从来没有人逼迫民众做什么,他们都是自愿交易的,为的是自己发一笔大财。
3. 英美的大企业和金融业,其最初的大发展,都与战争息息相关,这些国家能成为今天的样子,背后血淋淋的战争发家史着实「功不可没」。
4. 无论在什么国家,无论在近代还是当代,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永远是最大的,市场永远会乐滋滋地对政府行为买账,不信看看最近的「特朗普交易」?
5. 也许在内心深处,民众对金融最本质的需求真的不是「赚钱」,而是...「刺激」?人类天生的赌性使然。
吊诡的是,「赔率」这个理性而可量化的经济学词汇,却道尽了人类最感性和冲动的性格特点。
(多说一句,赔率的概念对我们在生活中做决策真的非常有用,我现在已经是经常在用赔率做实际决策了。)
股市的历史与其用「牛熊」来描述,还不如用「交易繁荣与否」来划分,股市的状态只有两种,即交易繁荣与交易冷清,分别对应着人们的狂热与沉寂。
6. 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全人类的一盘超级大赌局,以信用和杠杆为基础,以过度繁荣和极度萧条这两个极端状态的交替为主旋律。
7. 文章最后说,美国的股市「尽管」一直在经历每十年左右一次的大危机,「但是」总体依然是曲折向上的,长期投资者「依然」能够获得财富。
我觉得很好笑,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一个国家当然可以等上一百年才柳暗花明,但一个人也许只消一两个大危机就彻底毁掉了。
曾经在雪球看到一位港股老股民的自白,讲述他炒港股十年,每年都稳定盈利,几乎要达到财务自由的状态了,结果在 2008 年的崩盘中一次清零。看着作者淡定叙述中难以掩饰的悲伤和困惑,那时刚看了许多成功案例和理论、摩拳擦掌准备开始系统学炒股的我,真他妈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市场似乎是一位难以捉摸的上帝,「祂」真的是人类应该挑战的对手吗?
8. 那么,证券业,对个人财富增值 —— 或者说大一点,个人的幸福来讲,究竟有什么意义?仅仅为了满足我们飞蛾扑火般的赌性?
9. 证券业,有天能够变得更好吗?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好」?也许等哪天真的达到了我们所说的「理性、健康」的状态,证券业也就永远不再繁荣了?
10. 作为券商,我们在这样的命运沉浮中应该做些什么,以最大程度地获得自己的利益?
更高一层,如果我们不只想着利用股民的生死来赚钱(佣金、对赌),更不想对人们的痛苦袖手旁观,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做得到吗?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
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很长很长,可以点此阅读。
另外,我昨天买了一本电子书「说谎者的扑克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我借阅,用 Kindle 设备,或者手机和电脑的 Kindle App 都可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