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敏捷|迭代的形象化解释——
李宽在《B端产品经理必修课》里,提出了公交模型。
Marty在《启示录》提出了火车模型。
这篇,我再给出个地铁模型,也许能让大城市每日通勤的从业者们更有直观感受。
先复习一下相关类比。
火车模型发布模式:以固定的周期持续发布产品,如果某项既定功能未完成,就落到下个周期发布。
公交模型:出行线路-->需求管理流程;发车间隔-->需求管理周期;到站时刻-->需求时间。
然后,我再说说地铁模型。
一趟车:一个迭代。
起点和终点站:一个迭代的开始与结束。
站点:一趟车按照站点顺序依次停靠,好比迭代的阶段节点,比如评审完成、编码完成等,背后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有时序的需求管理流程。
发车间隔:迭代周期,乘客多的时候,调度会增加车次。
乘客:一个个的需求点。他们有优先级,比如老人孕妇,上车后有更大概率可以有座位(享受更多的资源支持)。
到站时刻:某个迭代,每个环节有固定的时间点,如果需求错过了时间,本班车不会等,但可以坐下一班车。如Scrum之类的敏捷方法,对时间会严格把控,比如每周的周一上午干什么、周五下午干什么,更像地铁而不是公交车。
车厢/座位:比如女性车厢、照顾专座、商务座(如深圳地跌7号线),这是资源的优先级,用来匹配需求的优先级,乘客根据其特性、票价等,可以获取的资源不同。
快车慢车:在一个大的研发组织里,不同迭代的优先级,比如日本的地铁,同一条线路有每站都停的,有快速、有特快。此外,必要的时候会出现让车的情况。
上下客:不是每个乘客都是从起点上车坐到终点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有上有下,需求也有在各个环节搭车的和变更的。当然,临时上的,估计是没座了,只能站着。
早晚高峰:乘客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虽然及时赶到站,但依然有可能挤不上这班车。更可怕的是,还没到目的地的时候,可能会被中途下车的人连带着挤出去……
末班车和头班车:地跌每天夜里都会停运,而对于研发,春节前后,或者阿里的双11前后,会有封网的行为,于是会出现没车可坐的真空期。
你还能想到什么类比?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