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可以像"书"那样读吗?
"朋友"能给人"好书"那样的教益吗?
我爱读书,尤爱读好书,好书就是朋友,其中有些只有几页,有些却洋洋洒洒。有些是精装书,有些是袖珍本。但读到最后,总是这样或那样一句浓缩的话,这些话足以在意志最薄弱的时候支撑人生。
玉兰与我情足多年,有件事让我记忆有心,她生病时,在外地上学的弟弟寄20元钱要她注意身体,她呢!又添了10元,把钱退寄给了弟弟。当时我不解其意,她便说道,这是父母给他的生活费,他自己从口边省下来的,我怎么能要呢!,更何况,我凑起来比他更容易。“嘿,真有你的!″我拍她一掌。
这是我读到第一本好书。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叫自立。
但凡这类书,都是由可爱的品性和独特的个性写成的。
2,有类书非"悟"不能读
玉荣思想解放,感觉敏锐,属于新派人物,衣着打扮常常独出心裁,引人注目,举手投足之间,充满灼灼活力,家里收拾的赏心悦目,为人处事大方得体,大家纷纷赠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我眼里这是一本优美热情奔放的书。
这本书教会了我"人是血肉之躯″的道理,也使我真正理解了"生活之树常青″的名言。
朋友是好书,但这类书是非"悟"不能读的。
3,为什么说朋友是好书?
初识王姐时,并不拿她当一本好书看。她见别人争长论短也只是随和地笑笑,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她是属于那种小说类的,有一‘天,她捧着一本书《有料》,信口说道《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说话之.道》随意,决断,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聊读书,谈管理,话人生,在这个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反馈,建.议和意见,使我在有料的路上越走越清晰,心越来越暖,"取料″部分堪称神来之笔,有里有据,旁征博引,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要想成为"有料"的表达者,必须"术","本″.兼顾,"本"更为重要。"言为心声″倘若腹中空空,既便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倒不出什么有价之",料来。
王姐又说,要将多的心思放在取料上,我原以为读书是一种作秀,读书是闲来无事才做的事,现在才明日,吃饭是为了增加生命的长度,而读书是诠释生命的深度!我本是嗜书之人,书是我从小到大最亲密的伴侣,走上社会之后,我也从没放下书本,对于如何读"
有字之书"有自己的体会,而"无字之书却"需要用心品读,细细总结后才有新的感触和思想,大家给于的共鸣更在情理之中,还有,书的内容很好,捧在手里闻到阵阵书香,有种继续往下读的触感。灬林徽因的诗情感浓得能从笔尖上掉下来灬徐志摩像个天真的孩子,他的诗我只喜欢"死了并不更新鲜一句"灬这些都是我平时读书时感受到却道不出的,一经点破,恍然大悟。
我顿悟到眼前的荣姐原来是一本真正韵味独具的好书。如水一般的看似平淡,如水一样的万千情趣,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诸如,诗性与风度,情趣与理智,洒脱与淡泊等等。最难得的是我因为这本书而懂得了书中的生活是最高的生活这样一种价值观念。
朋友是好书,读通了便为知己。
朋友是好书,朋友们常聚不散当然求之不得,一旦离别,珍本善本就自然读不到了。这时候,只好鱼雁传书,读读这些活书的影印本。虽然不及珍本带劲,真实,有收获,但也足以解书馋的。
常听说的是"好书如友″,难道"友如好书″也可以说的通吗?
4,好友离别,恰如一本好书
朋友们常聚不散当然求之不得,紫墨自从去了外地,从此天各一方,悲莫悲兮生别离,好友离别,恰如一本好书正读到精彩处时被人劈空夺去一般的滋味,说不清是悲是喜,是惊是怒。
实际上差不多周围每个人都是一本可读的活书,父母是教科书,爱人是工具书,同事是参考书,街坊邻里是报纸杂志,顶头上司是大众菜谱,妙龄女郎呢,则是些读不尽的连环画。
活书多了,忍不住要写出来,写固然有写的乐趣,但一写出来,就把活书化成了死书。所以,这种时候,心中不免幽幽的。
生活离不开读活书,读好书,三日不读,必定“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我愿好书源源不断,更愿朋友们青春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