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2018年度账单出炉,我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诧异自己今年吃外卖居然吃了7000多元,各种优惠的搭配又让我减免了1000多,在当地市区排名两万左右。
或许有朋友比我在外卖的花销上多很多,7千元的账单可能不值一提,但作为一名学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骑手哥哥收到最频繁的送餐地址并不是我家,而是学校保安室旁边的铁栏。
我随即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一家外卖餐饮的成功,背后总有一个食堂糟糕的学校。
“外卖”属于一种服务业,而涉及到的参与者不外乎四类:餐厅,消费者,骑手和外卖平台,而它的客户目标很鲜明——大多数是既想省事、省时间,又想好好吃一顿饭的青年人群。随着餐饮业内的百花齐放,年轻人的选择也逐渐多了起来,“饿”“美”“百”等的首页琳琅满目,为了竞争,店家的主页越发让人看得垂涎欲滴。今天麻辣烫,明天盖饭,后天炸鸡......方圆五公里内,手机一点,坐等美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将无价的碎片时间用在其他事务,简直快哉美哉。
可是,外卖与学生群体之间又摩擦出了哪些不一样的火花呢?
餐厅与餐厅之间的菜品可能参差不齐,但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会有一间备受学生吐槽的食堂。哪道菜好吃,哪道不好吃是学生们坐在一起吃饭吐槽的话题之一,而在校内对午饭没有任何选择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成为了食堂的最大吐槽群体。毕竟,谁不想吃一顿营养均衡又美味可口的午饭?
如果食堂的饭菜确实好吃,我会双手竖起大拇指;但那些学生们认为的“不好吃”的食堂,恰恰给了外卖行业短期内崛起的机会,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
由此一来,食堂反倒把学校附近的餐饮业给盘活了。
大多数情况下,食堂与外卖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除非自己带饭,学生要向学校食堂缴纳必要的餐费,通常一学期一收;另一方面,学生抱怨着学校伙食差,划一划手机便解决了问题,而这些接到单的餐饮经营者出售的饮食不一定对身体百分之百有益,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所以,食堂的竞争力在这些经营者面前不值一提。
但是,无论如何竞争,食堂永远不会吃亏,因为无论食堂的饭菜再怎么“不好吃”,学生的餐费该交还是要交,而那些“不好吃”的、学生们没有盛到碗里的饭菜就被倒掉、浪费掉。
可能会有人反驳,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珍惜粮食,很“挑剔”,“能吃饱饭就不错”等一系列说教,但正是这样的“挑剔”,让学校附近的餐饮业通过外卖平台蓬勃发展了起来,学校内部的食堂却在学生饮食需求上没有任何进步,逃避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学校是否允许学生订外卖,而是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在食堂——食堂是否能充足考虑到学生的饮食需求?是否可以提供美味可口又营养均衡的饭菜?是否将学生的在校膳食摆在了首位,而不是收完伙食费后放任学生浪费食物?
作为学生群体的一员,我由衷希望我可以在学校吃到更可口的饭菜,我可以在繁多的选择中平衡摄取的营养,再也不用在寒冷的冬季里,站在铁栏杆旁边等着黄色上衣的骑手哥哥,拎着每天午饭的“解决方案”......
希望这一天,可以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