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了整整一天的五大节课,晚课的时候弟弟发微信告诉我他回家了,上了好多好多天的课终于回到家了。
他告诉我他现在在舅婆家里,还给我发了图,图里有小板凳,有火炉,有深灰色的水泥地,和以前一样。
我们一大班亲戚每逢小长假都会聚一聚,烧烤,吃饭之类。
图片之后他问我有没有熟悉的感觉,问我中秋节有什么活动。
我趁着课室微弱的信号回他说我在上课。对于明天中秋我还在上晚课,他有点惊讶,紧接着说:
“你先忙。我就是回到家想找找你。”
从我高三开始到今年他高三了,我们见面的次数和机会越来越少,以前呼喊一声就能应声到你跟前的人,现在也只有在特殊的节日里才问问对方:
“你放假吗?你回家吗?”
那些一起嘻嘻哈哈煮大锅饭的人,同龄的四散东西,长辈的渐生白发。
想想,我不是一个热衷于过节的人,对我来说一年里任意的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只是人们出于一些特殊的意图把其中一些抽出来。有的用来纪念,有的用来休息,有的用来做公益,有的用来团聚。
那么,吃到月饼,挂了灯笼,缺少了团聚,都不能叫做过节吧,顶多能叫应节。
过不过节有时也不是人能决定的,就像我不能控制我的压岁钱一年比一年少。
记得小时候,农村年味颇浓。清晨早上欢欢喜喜地穿上妈妈买的酒红色连衣裙,披上小披肩,穿白色的厚裤袜。
妈妈还会用红色的头绳给我扎比平时复杂一点的辫子,要扎十多分钟呢。爸爸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才有耐心容忍这样一个十多分钟。
打扮毕,跑出家门,深吸一口冷风,都是烧完鞭炮未散的火药味。地上碎片红纸被风卷得到处都是,厚厚的一层,踩着好软好舒服。
以前的大人,一见到小孩子,即使不相熟也要“迫不得已”掏红包,我出门一趟能赚不少。
现在收红包的人长大了,给红包的人有些已经不在了。
现在身边渐渐多了一个个不同的群里来替代家里的亲人陪我过节。
都是离家的人,大家相约聚在一起,有时模仿在家里的情节,吃月饼,挂灯笼,烧烤,相互祝福慰藉,也算不辜负一个好节日。
最后不忘拨通家里电话,告诉家中亲人,自己也有一大班人陪着一起过节呢,还不错。
但是其实这里买不到每次中秋节外婆托妈妈带回家里来给我和弟弟的,上面印着古老的小人的油纸大灯笼;
吃不到妈妈切好的,油而不腻的双黄白莲蓉;
听不到爸爸老还是把姐弟俩当小孩子,不停叫我们抬着灯笼去游村的叨叨;
也没有家里天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四面烟花环绕。
人说,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那么,有血脉相连,至少是十分亲近的人在一起才能过上节吧。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大家凑在一起应节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