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子
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北大教授徐凯文写的,他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
北大是绝大多数高考生可望而不可及的至高点,北大学生普遍被认为是人生赢家,可是为什么这些顶尖优秀的人中,会有这么多人厌恶学习或者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呢?
把时间点往前推,是中考。中考完,有多少孩子觉得空虚无聊,又有多少孩子会重新沉迷游戏?会感觉生活没有意思?
有人说,这是时代空心病。“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说的是因“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很多人会问,孩子怎么了?孩子吃穿不愁,物质优裕,他们还会感觉缺乏意义感价值感?
二 父母为什么要成为父母
今天我要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作为父母,养育一个孩子,倾尽心力,劳心费神,又是为了什么呢?父母的价值意义又在哪里呢?
问一个比较弱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成为父母呢?
有人会说,结婚生育,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理所应当的,这个还用问为什么吗?
也有人会说,为了不被别人的口水淹没,人长大了不就是要结婚成家,生孩子的吗?不结婚不生孩子,走出去别人会指指点点的。
更高大上一点的,是为了人生过得更完整,因为有孩子会让一生更加完整和有意义。
为了社会的繁衍、人类的延续啊!
…………
三 教育的阶层和模式
越来越多的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玩中国高考游戏,出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是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瞄准的目标;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就是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他们对于教育最为抓狂和焦虑。
很多人对现在的教育体制诟病多多:唯分数论,制度随意,不公平现象、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等,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来批判,所以,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高考是尽可能公平的选拔模式,是下层阶级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我们只有面对、适应。
这里讨论的,是大多中间阶段的父母与孩子。
现在的孩子累,家长更累。孩子六点到校,父母五点就要起床,准备早饭,洗漱、送孩子;晚上十点放学,家长比孩子睡得更晚。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舍弃舒适的家,在学校旁租了“老破小”陪读;
家长舍不得自己吃好的穿好的,却给孩子买最贵的最好的,只为了孩子不要在学校给比下去;
为了陪读,放弃工作升迁机会、暂停红火的生意,只要孩子安心学习;
父母为孩子付出十几年的时间、心力,最后化为高考分数,成为一个逗号,从此,父母只能看着孩子的背影,渐渐追不上孩子的步伐。
等操心完孩子的工作、婚姻、孙辈,似乎,父母的一生,也要结束了……
所以,到这里,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四 被忽视边缘化了的心理健康
孩子不管身体还是心理出现明显的健康问题,父母会说,只要健康,分数什么都不重要。
可是大多数时候,孩子看上去一切正常,而他却在发呆、玩乐、看电视、打游戏,你会不会马上变脸狮吼:看看你,一直在玩,不知道好好学习!
事实上,孩子也许在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也许正在深受焦虑抑郁困扰,也许正在怀疑人生,他会心想,哼,你们,都只知道学习、分数!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是赚钱,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就是成功,就是人生赢家,但是现在很多孩子已经不需要了,因为他们不缺钱,父母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一切。
他们需要重新去寻找定义人生的意义和成就感,在高考前,是分数、好学生、乖孩子、旁人的赞许,高考后呢?
孩子患了“空心病”,父母呢,是不是也一样?
孩子不知道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父母有吗?父母有没有思考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有没有思考过教育孩子的价值与意义?
经常听到教育专家会说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很多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对此嗤之以鼻,什么“砖家”,什么“狗屁理论”,孩子的问题是他自己的,为什么非要都怪罪到父母老师身上呢?
表面看上去,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可是深入骨髓、本质,的确是父母老师社会的的问题:原生家庭影响,父母对于工作的态度、生活方式、金钱观价值观世界观、日常言行、为人处事,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分数的态度、对矛盾、问题的处理方式,社会的舆论、焦点、法律法规……所有这些,都会像海绵周围的水分一样,被吸收被渗透,每个孩子的周围都是不一样的,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孩子各各不同。
很多孩子有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可是父母常常会忽略、甚至蔑视,“小屁孩”,什么心理、什么“健康”?
等到问题严重,那就已经追悔莫及了。
五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支持
中考后,儿子在第一时间得知分数后,他的反应是“完了,炸了。”他的目标实现不了了,他的面子没处放了。
昨天听到他同学妈妈说,得知分数的那天,他不愿意出去一起吃饭,说在家点外卖吧,这么多人,面子都没处放了。
其实,他们的分数都不差,只是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而已。
感同身受,泪眼汪汪,感慨孩子的辛苦、失望、困惑、难过。
面对成绩,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面子,面子没处放了,一直以来被人赞许、期望,自认为唾手可得、梦寐以求的好分数、好学校,在成绩出来的那一刻,破碎、消失,相信那个瞬间,孩子是绝望的痛苦的。
除了面子,他们会不会想到,过去三年的辛苦、努力,意义何在,它会把他们带到新的平台,给他们的未来三年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益处?
这些,才是我们父母应该关心和引导的。
你有没有问过孩子:“你觉得人生的意义的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你对未来有什么目标,你认为的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
我问过,儿子说:“我不知道。”
我说:“没关系,你可以从现在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是不是可以提早一些,给孩子一个内心的支柱,多些生命的意义教育,多些关于人生关于价值的思考、早日形成影响他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呢。
同样的,我们还要由人及己,问问自己内心:有没有被孩子绑架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重心百分八十以上是孩子?自己有没有心理支柱,有没有一个空间,有没有去关注自己的需求,发展自己的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呢?
六 父母自身的完善与强大
高考结束,很多父母梦寐以求的终点终于来到,最后却发现,后面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等成绩、填志愿、适应与孩子分离的焦虑担忧、大学生活、工作婚恋……
中考结束,父母仅仅放松几天,等成绩、分数线尘埃落定,马上又会绷紧神经,盯着孩子看书、衔接、课外培训,为三年后的目标——985、211还是普通大学继续跟孩子斗智斗勇。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孩子一样,家长亦如此。
我们父母好好想一想:我现在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价值观意义观是什么,当褪去所有标签:不是谁的妻子(丈夫),不是谁的子女,不是谁的父母,不是某某公司员工,不是谁的朋友,那么——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有没有“自己”的存在感呢?我们有没有目标,有没有内心笃定,有没有自己的生活逻辑,有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意义所在。
宇宙很大,人很渺小,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知道,一定会离开,那么在这个有限的时间段里,去掉需要人照顾的幼年和老年,我们能“蹦跶”的日子里,我们该做些什么?
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在向终点迈进,只是,我们都讳莫如深,不想看到终点,甚至不去想它,我们都以为,越不想它,它就会越晚到来。
当一个人,依稀可见,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那个固定的点,是他一定的终点,我相信,只要意识到这个事实的存在,一定会对他现在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父母,要让孩子了解知晓那个终点的存在,也许这样,孩子才能在将来的生活中,更有挤压性,更有主动性,更加愿意奋斗努力,更能咬牙坚持,更有成就感幸福感,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过好这一生,相信那是很多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终极期望。
结语
理想与现实——思考人生、领略意义,到达云端;回到现实,入得厨房,煎炒烹炸;进得书房,横眉怒目:去看书,去运动,去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