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没有绘画。
主角是一位七岁半的孩子。
孩子们在写作业,主角玩闹,老师请同学们做些安静的事情,不要打扰写作业的同学。
主角说:“安静不了。”
老师说:“你这样说,有些……”老师还没有说完,其他同学说:“自私。”
老师说:“这个词不太温柔,也可以这么说。”
主角气冲冲地说:“我自私又怎样?”
这个说法让老师和同学们很震惊,一个人能“勇敢”地承认自己“自私”,到底有多么自私才会这样呢?
老师说:“自私不会让你失去什么,但也不会让你得到什么。”
“我自私又怎样?”这句话投射了一些信息,咂摸一下。
首先,这个孩子确实自私,能说出这话的孩子自私的程度要高于一般同学。同时,自私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它是我们心理能量的组成部分,就像我们肠胃里各类细菌一样,平时它在我们心理能量中占有合适的比例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不会让他人觉得不舒服。例如郭德纲先生的八盼:数九隆冬盼春光,三更半夜盼朝阳。花容月貌盼大款,闲散二奶盼流氓。夜独豺狼盼女鬼,单身老头盼大娘。演戏盼着能得奖,说相声盼死同行。这些盼啊望啊,放在心里不说出来,就不影响正常生活,“死同行”就透着浓浓的自私了。
其次,这个孩子给自己很早就贴了“自私”标签。不是在教室、在此刻产生的,而是更早就存在她脑子里了。即使她没有说出“自私又怎样”,她的行为也表现出自私、没有界限、不文明等,这是早期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宠溺惯的。标签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例如我很漂亮、我很帅、我是夜猫子、吧啦吧啦。标签很麻烦,就像胶带贴在玻璃上,即使揭掉胶带还容易留下胶痕。
早期家庭教育很重要,提前做好了,后面家长轻松、孩子也轻松。有不少人说:“没事的,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我表示“呵呵,呵呵。”
再次,标题用了“自私的基因”,它会不会像单眼皮双眼皮一样遗传呢?不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本身是千古辩题,我也说不出什么新意。我倾向于认为“自私”是后天教育造成的,此处使用的“基因”偏向于指家庭教育。例如孩子吃了一粒糖哭着还要再吃的时候,是满足,还是告诉孩子糖好吃但是不能多吃;例如陪伴孩子学习延迟满足;例如倾听孩子的言语,用词语复述孩子的情绪;例如询问孩子有什么是爸爸妈妈可以帮助ta的。很多小细节组成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让孩子拥有更适合社会的能力。
小结一下,自私不会让人失去什么,但也不会让人得到什么。自私再加一点霸道,与人交往前期会占据好处,后期会吃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