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我还初三的时候吧,过年听到当时正在帝都读医学博士的表姐很认真地和父母说着社会的阶级,说自己是什么“草根”。
当时不太懂,只记得那年这个词是随着“旭日阳刚”组合一块儿火的。但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听到,清晰明确的阶层意识观点。
毕竟是女博,七大姑八大姨免不了要问为什么要读这么多年书。作为回应,她就讲了自己这样出身普通的草根,只有通过学历来弥补起点的不足一类的话。
作为长辈眼中的乖乖女,那时虽然认同她的想法,但也只是单纯的理解为,要努力奋斗天天向上啦,是的中学生的世界本来就是这么简单。这只是get到了她观点中的一部分吧。
大学四年,在摆脱了书呆子生活后,也进行着各种努力和尝试,一边看世界一边思考着人生。哪怕很多时候看的是微博里的世界。
对,好多大牛啊,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啊,为什么她这么漂亮生活还这么酷……天,她的爱好如此广泛还样样都做得这么漂亮她每天不用上班的吗……
是的,真的有人不用上班啊,他们每天旅行发博,玩着乐队撸着猫,健身骑马极限运动,做可以媲美星级酒店的甜点,没事写写手帐或研究一下彩妆护肤。善良又美好的女神啊小仙女啊……
我心动,我向往,即使没有好看的外表我也希望自己能酷酷的生活。我也希望把生活变成电影里的样子,我也希望我能活成自己想要的那种样子。
我努力过。可是每天下班回到家就已经七点过,想去坚持练瑜伽,CPA不考啦?想熬夜看个书,不仅头痛胃痛而且早上起来皮肤各种粗糙暗沉。这还是在每天不需要自己洗衣煮饭的情况下。
但是,现在却开始思考,也许我不应该去看太多的那些东西。从我接受的传统教育和保守思想开始,从我学着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学生开始。从告诉自己必须承担起让父母过得更好的责任开始。作为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或者说,那样的生活本来就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
大学也快毕业了,七号就要拍毕业照了。近距离体验了一个星期的上班族生活,正在一点一点演绎生活的艰辛。我开始变得焦虑,发现自己成长的速度好慢好慢,发现想要的太多而我根本无法负担。
如今,名校毕业的表姐早已从帝都回到了重庆,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她的工作在经历了最初两年的低潮后开始逐渐变得顺风顺水。每天走路上班,周末带着孩子郊游或者看看话剧音乐剧。女儿充满灵气,常常把同框的孩子衬得呆滞。姐夫是个军人,却铁骨柔情时不时来点小浪漫。孩子气的她生活中看不到一点博士的迹象,除了周末宅在家里写论文的时候。
当初得知她选择从帝都回重庆时,我还挺不理解。她那样的女生完全有能力在北京生存啊,北京的生活多丰富啊。但是现在开始觉得,她的选择挺正确,她现在的生活真的也很好,很令我羡慕啊。
她的生活也有很多的不如意,比如节假日要值班,比如医院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沉重的科研压力,比如还有各种证书要考。可是她说,想要实现阶级的跨越只能一代一代地前进,她也想去环游世界,可是她还有她的责任,她的父母需要她,她的生活也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已经在尽全力为她做好后勤,带孩子做家务。她用心培养女儿的情商和思维,所有的休假都是围绕着孩子,尽她所能带她看世界。她说能给女儿创造她曾经想要的那种人生,有完全选择权的人生,她就很成功了。
可是看看她,再看看我,还是差得好远。这时候,只能自我安慰说,她大我那么多呢,这是时间得问题,是我太着急了呢?
我还是很向往每天都很热血的所谓精彩人生,平凡的生活可能不够精彩,但现在却觉得能安于平凡很厉害,能把看上去平凡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对我来说特别厉害。
普通家庭或许永远无法支撑起我脑子里得花花世界,有想法却不敢放手去尝试,有野心却也是不切实际,想要刺激却缺乏安全感。因为这一切都需要有人为你的“随心而动”提供保障,或者至少在你身后没有家人满含期待的目光。做想做的事,是需要很大成本的。并不是简简单单,中学老师说的那样,做好了“学习”这件你们不想做的事情,就能自由地选择你喜欢的事情。
自从考研失利后,和父母在观念上的冲突越来越多。他们发现,我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听话懂事”,还想得特别多。我不能成功地说服他们,但也逐渐认识到我的那些想法其实也可以叫做“任性”,他们也没有说错。
囿于生活的苟且并不可鄙,怀着美好和希望去期待诗和远方也没有多高尚。只要分清想象和现实,不要徒添烦恼,就很好。
有些胡言乱语了,写给自己。
@大猫兮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