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程,理论部分就不总结了。一个是都在自己的笔记上,一个是同学们都总结的很到位了。
我个人的体验是,别人的总结看看就好,真要记入脑子里比较困难。这里有个“关注焦点”的问题:同一个老师,没有俩个完全相同的笔记。尽管核心内容李老师也都给划重点了,但实际上留给你印象深刻的永远是打动你的那部分。这部分当然和个人体验有关,将来讲起来也可能特别精彩,因为你有感觉,所以会真正投入情感去讲,而不仅仅是一些概念的阐述。一个讲师如果连自己都打动不了,谈何打动别人呢?
今晚李老师苦口婆心,手把手的教给了我们如何去“编”故事,编的具体生动,连自己都坚信不疑,这就是亲老师。拿自己说事永远是最安全的,也最能打动听众的。你怎么组织一个课程?重要的是内在的逻辑思维要经得起推敲:像一个圆,绕了一圈总能回到起点。一个论点出来如何证明它?论据层层展开,注意不要把自己绕糊涂了,不管多少层,是要为论据服务的,不能说的自己找不着北了。这其实是一个课程的建构过程,如何建构?像盖房子,打好地基,一层层起来,最后再夯实一下就欧克了,一切的展开都要围绕着论点收尾。
另一个重点是课堂氛围的营造,包括控场能力。讲过课程的老师都知道讲课氛围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效果。正如李老师所说:举例说明,唤起注意,发生互动,产生链接—这一点我在自己的工作坊里很有感受。
一个课程如果讲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正是处在“不自知”的状态。你不知道听众的感受如何。积极调动听众的参与度,提出角度新奇的问题,并且备有出乎意外的答案在手,就可以掌控课堂氛围,达到最佳讲课效果。这就达到了“自知”的层次,知道该如何授课,知道听众会如何反应,进一步觉察听众的需求,通过观察她们的“情”,满足她们的“欲”,最终达到习惯—自然而然的去授课,不必刻意营造,因为知道得比听众多,所以完全可以掌控,不在关系里被动,不受制于现场影响。
关于母亲养育这部分也很好,我准备借《甄嬛传》来说明。所谓横连纵连胡连,其实一点也不糊涂,老师给的那根线一直在呢,理好线,珠子也就手到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