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小羽
孩子:妈妈,我够了。
妈妈:你都疯跑了一下午了,怎么会吃那么少。
孩子:可是我就是不饿嘛。
妈妈:不行,赶紧吃点,待会就又饿了。
孩子:我真的不饿。
孩子:妈妈,我够了。
妈妈:早上有点凉,多穿点,待会感冒了。
孩子:可是已经三件了。
妈妈:这又不多,快点穿上。
孩子:可是,我都热了。
真是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我饿,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我们看起来觉得好好笑,隐含一点点苦味。大概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也会觉得为什么我说什么,妈妈就是听不到呢,真是难沟通。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我们的感受被不断的否定时,我们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我们会想,以后我不会再这样对我的孩子了,太痛苦了,我甚至因此都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了。
可是当我们做父母以后,我在想,也许是别的父母在那样做,我是不会这样的。
但是当我们认真的留意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会发现事实上我们也和他们一样的。我们也会自以为的孩子很饿,孩子很冷,孩子很累,孩子很无聊。最终,我们跟孩子的对话都像我们小时候跟妈妈的对话一样,最终都变成了争吵。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也在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孩子们不要相信他们的感受,而要依靠我们的判断。
我们在不断的让孩子变成我们现在的样子,不考虑自己的感受,不愿相信自己的感受。仿佛被绳子束缚住的飞鸟,怎么飞都飞不高。
这么说,我们又开始困惑了,那我们要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假设或者回到过去,我们还是那个感觉累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的人理解我们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呢?
其次,你可以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我自己觉得冷,可是你已经觉得热了是吗?”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都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也有自己各自真实的感受,并没有对错之分。
最后,我们还要提升自我觉察,因为当孩子说的话让我们生气或者焦虑时,我们会立刻恢复我们之前的样子。比如说当孩子跟我们说:我不喜欢弟弟/妹妹时,我们会立马否定,不,我知道你心里是喜欢他/她的。我们如此轻易的说出口。但是孩子听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仔细想想应该跟我们的反应是一样的吧,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愿意去倾听,认同孩子内心真实的伤痛,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说说他的困扰。他会收获更多的支持和更能处理好他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