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这么多年即兴演说,有时还不错,有时却连自己在说什么都不知道。
即兴演说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照妖镜,无论你声称自己有多少年演说经验,一即兴马上就照出来你究竟有多懂演说。
即兴反应能力也似乎被公认是需要的但却又很难学到的能力,而一旦拥有这样的能力,你似乎瞬间就练成了沟通的九阳神功。
1【即兴演说的结构】
回想我在即兴演说中做的好的时候,通常会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切题而且又非常真切的故事;二是有一个非常独到的观点,或者说洞见。
记得有一次说到“相信”,我突然想到用初中的吴老师来做例子。在我第一次犯错误被批评后,我说我会改,而吴老师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你!”。我的观点就是“相信的力量能改变人的一生”。
果然,这个故事和观点在我演说时有很强感染力。
前几年看到头马圈子里有大牛总结出即兴的四个部分:PREP。
P:position观点,英文翻译更加精准,是带有你个人视角的观点。
R:reason解读。
E:example例子,自己的故事。
P:position观点,回到观点。
2【新发现】
多次尝试后,我发现PREP结构确实挺好用。基本上它可以限制你只讲一个主要观点,不跑偏。
但后来我发现每一次能够打动自己的分享,基本上R即解读部分都不能太多,否则就变成了老生常谈讲道理,观众容易犯困。
最后一个P,即回到观点的部分,不能简单重复,那样会显得说你在废话。更好的方式是在例子之后,抛出升华过的观点。
有了这个结构,说话就很容易清晰,可似乎在生活中很难应用。我一度觉得这种结构会不会让人思维被束缚了,我甚至想完全放弃结构去随心而为,但显然那样做会更加混乱。
回到PREP的结构。我们每次说话,最核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想表达的观点,我们说话的目的和动机。是的,说话就是为了这个。
3【恍然大悟】
最近某次当众演说,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以前,我作为一个四川人不喜欢川菜以外的食物。直到我读到一篇文章,明白了自己因此错过了世界上很多的美味,这才转变了观念。最后我总结出:品味美食,重要的不在于食物美不美,而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体会的心。
这样说简化了PREP的结构,不先抛出观点,而是在故事之后总结出观点,只有E和P。虽然故事不错观点也很好,然而观众容易被故事中某些细节带偏,特别是在我作为四川人讲述其他地方菜不好吃的真情流露的部分。到了最后总结观点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自己点收不住了。
昨天听了一个结构性思维的工作坊,分享者强调要在沟通中把观点放在开头。突然明白为什么结尾的时候会收不住了,当观众的关注点被你自己带偏时,再想要怎么收回来就难了。
【综上所澍】
即兴演说似乎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用到,我们却可以因着它思考很多生活中的沟通问题。当我们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时候,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说话的时候,当我们用语言搪塞场面的时候,我们可能以为自己说不好,是技巧的问题。而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心没有坦然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