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几天了,总感觉有些倦怠,对眼前的一切事物开始懈怠。
自从2020年这个不一样的春节假期开始,有半个多月的宅家生活,从最初的渴望好好休息,到生活的随意放松,到今天的隔离日常,明显的烦躁不安,这两天耳朵莫名的不舒服,朋友也说是压力所致,看着每天接收的疫情信息,一下子被打乱的生活方式……
一切事物都变了样,心底里明白,这是情绪烦躁的征兆,是内心的莫名恐慌,因为日常没有把握,因为遥遥无期的渺茫。
自从知道年初五那天不能如期开工,看到疫情播报的严峻,与日增加的感染者,自己为自己,开始寻找方法分散注意力,打发没有预期的日常,做家务,焚香打坐,看书泡茶,侍弄花草。
说起看书,很惭愧,书房的书架上和床头柜上,各有几本曾经以为是名著,必须看而且看透的书,买回来的最初几天,沉下心阅读,至今不明白,到现在还没有看完,还在拖拉着,以前每次买回新书,是整日整夜看,不知疲倦一样,直到看完长长舒一口气,才发觉自己,眼睛的酸涩,肩膀的疼痛,甚至半边胳膊的异样感觉,如今的偷懒,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问题。
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一般都是小说,一个故事无论精彩是否,我都要看到结尾才放下,不管结尾是不是是我接受的,有多少唏嘘短叹,有多少遗憾纠结,都会让思绪慢慢抽离,开启生活。
现在这几本书,一直成了床头柜的装饰,记不清拍过多少次的落尘,曾经在简书寻找书评,寥寥无几的评论里,大部分是复制粘贴,且没有顺序,没有点睛之处,直接是书的内容,完全脱离了书评的意义,如果看下去就是浪费时间。有时看到有人的书评写的极好,那是以前看过的书,跟着重温一次,感觉有相同的共鸣,曾厚着脸皮说,你书评写的好,把百年孤独也评一下吧,跟着你读完就好,我一打开书本就眼困……脸皮薄厚都没用,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书评。
想起上学的时候,我有个习惯,对于不得不看的书,我会变着法的去看,比如,随意翻阅,停留在哪页就看哪页,有兴趣时,一连几天看下去,慢慢的整本书看完了。又比如,我会盯着目录寻找,看看哪一篇,或者哪个小节的名字诱惑,直接标清记号阅读,直至读完,而且,我发现这样的方式看过的书,更透彻,更清晰,因为看到中间的某段故事,会为了发生原因去寻找,带着兴趣寻找,看的特投入,现在我也用这种方法看曾国藩全传,曾经多次对友人说过,我在啃这本书。
从兴趣中出发,读起来更有耐心,一直以来,都知道清末重臣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博大,他的为人之道,处世之法,多多少少,都是一种反省和约束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完善自我教育和人格修养,这样的入世处世的自勉自强,不但,让他成就了不朽的事业,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就了他一番伟大的立世之作。
这套书入手几年了,除了默默的啃读,从不敢落下书评,怕不够精准,怕不够透彻,更怕乱了老先生的不朽之作。
每天看到的新闻中,在铿锵有力的誓言背后,也有暗影浮动,想起看过的曾国藩《凡人凉薄之德,约有三端》其中一段:
闻人有恶德败行,听之娓娓不倦,妒功而忌名,幸灾而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听说别人有什么糗事,或是遭遇什么而失败时,就会特别感兴趣,且会幸灾乐祸,看到他人的成功和名声,产生妒忌,恨不得立刻落井下石,这便是薄德之人的暗黑特征)。
在这个疫情隔离的日常,在这个地球村都重视的当下,抵制自己恐慌的途径,不能指望来自外界的劝导和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方法自勉自强,如同每日的自我隔离,自我保护措施,越是恐慌越要清醒,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
曾国藩曾教育自己儿子时: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处,也就是在没有人管束的情况,还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个道理,正是现在生活中的诠释,是我们的当下日常。这也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
在当下日常,扪心自问,醒心自勉,静坐独处,都说:怎么和别人相处是一种能力,怎么和自己相处需要一种智慧。独处,是放大自己,更容易认清自己。
日常中,习惯了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比如,打扮自己是因为要出外见人,收拾家务也为有客人来,努力教育孩子常为自己面子等等,原来豁达是讲给别人听的顿悟。
在当下的日常,每天在简书写着自己文字,做着所谓的日更,好像没有如今天这样,静下心聆听自己的心声,原来,是因为缺乏独处能力而慌乱,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细碎而漫长的日子而烦躁。
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纵容自己的懒惰、颓废,最怕的是习以为常,潜移默化,浪费了这珍贵的独处光阴。
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吧,不要成为灰色的空白,那样,只会让你感到无边的寂寞。
静下心,去读未读完的书,静下心,走未走完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