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就已约定俗成,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继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在于“闹”,欢度元宵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吃元宵”、“观花灯”、“舞龙灯”、“踩高跷”等。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一首关于元宵佳节脍炙人口的黄梅戏 “夫妻观灯”,将乡亲们过元宵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有几句台词大人小孩随口都能哼出,“东也是灯,西也是灯,南也是灯来北也是灯,四面八方闹哄哄”,成为灯的世界了;灯的品种也是纷繁,如龙灯、狮子灯、虾子灯、鲤鱼灯、乌龟灯……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由此可见,元宵观花灯在本地早已蔚然成风。只是这样的盛景,我未曾见过,只能在这曲戏中细细体会了。
舞灯作为乡俗倒是一直得以延续至今。记得小的时候,锣鼓阵响,鞭炮齐鸣,舞龙灯或者舞狮子灯的个个生龙活虎,神采飞扬。五彩斑斓的灯在舞者的手中栩栩如生,或腾空,或直立,或打滚,或游走。但见猛狮时而摇头摆尾,时而血盆大口,时而圆眼怒睁;矫龙时而盘旋时而冲天时而贴地,不时赢得围观者喝采如潮。舞灯一般由家里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接请,也有临时观众的打赏。只是近些年乡村里人手渐少,很难随处可见了。一些规模大的村庄有人手的,或者专门从事这项职业活动的人,趁着春节期间乡亲们难得的休闲时日,组织一次次的巡回表演,既赚些自身的小外快,又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活跃了节日气氛。这样的活动,应该大力倡行,并增加投入。传统文化不能丢弃,传统风俗应当发扬光大。
元宵这天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元宵,又叫“汤圆”,有团圆的意思,谁不希望新的一年全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呢。元宵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佐以芝麻、糖、桂花、果仁、豆沙作馅;也有以肉丁、虾米作馅的,各人喜好,不一而足。小的时候母亲做的是白糖装心的元宵,简单而又实惠,但我们小孩子照样在这天吃得开心,因为平常少有吃到。母亲总是笑眯眯地将元宵分成等份全部盛给我们。当我们吃完后还为没有吃够而鼓着腮帮时,哪里能够想得到,母亲留给自己的,仅是一碗略带黏稠的白色的汤圆水呀。
至于元宵这天踩高跷,也只是在电视上看见的,陕北那边有。踩高跷,扭秧歌,表演者头裹白色头巾,腰束红腰带,甩袖扭臀,伴着锣鼓喧天,一脸的喜庆。
其实元宵这天,因为欧阳修的一首《生查子•元夕》,更赋予了一种甜蜜的浪漫的氛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美好多么动人的元宵啊,让人浮想联翩又无限憧憬。还有苏轼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夜,鱼龙飞舞,灯火阑珊,佳人倾心,如此良辰美景,复夫何求?能够想像苏大诗人在这一刻,定然陶醉得一踏糊涂,才写下如此绝妙非凡的好词,得以流芳千古,也让元宵节变得回味无穷、意犹未尽了。
当然,热热闹闹的春节假期,可能在元宵这天,是个终点吧。吃够了,玩够了,得在元宵作个了断。再疯完这天,得跟过年说声再见了。尽管心中对于年依然恋恋不舍,但生活得继续前行,毕竟,有付出才有回报。愿天下所有的人儿过完元宵,以快乐的心情、轻松的步伐,在新的征途上,敢想、敢做、敢当,追求美好,拥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