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主角陈平安,一个巷子里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六七岁的便落得个父母双亡的境地。但凡有恻隐之心的邻里人,当然都不会对这种家庭冷眼旁观,然而又多数因其“生于五毒日,命数多克”而不由心生忌讳,况而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他真正能捞到手、填饱肚子的善意自然也就没有几分了。
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从不起眼的小巷走出去,并稳步渐次登高、以一种看似蠢笨实则有效的修行方式,最终成为那座天下无数人难以企及的“山上人”的呢?书中那位齐先生说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桃叶巷老头也提过他是“有心之人”。
但这些高而深的理论,很难让人体会其意味。直到陈平安北俱芦一行,在龙宫洞天和火龙真人的一席话,才使得我对陈平安的心路历程有了一丝丝明悟。
在那次谈话中,陈平安坦言“我不能让他们觉得泥瓶巷那个名叫陈平安的孩子,是聪明,是已经想到了这些,才去做那么多事情,而只是那个孩子,应该是真的‘人好’。”后面的情况可想而知,一个野猫似的孩子,凭着这一点已成自然的“习惯”,硬生生获得了让人如浴春风的齐先生的认可,成了杀力高出天外的老剑条的第二任主人!可以这么说,没有从小那个“有意为善”的念头以及从其延伸出来的思考,就没有后面行走天下的陈平安。
陈平安自然是知晓“行好事”的力量的,虽然他时常会心虚,觉得这就是世人眼中的“伪善”。有心的善举,这点我们暂且不去分析世人的态度,我想去说一说的是为何存着那份心思的根底所在。
老子有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后有又言:无为,而无不为。原文中老子说的是“为学”与道的关系,我们不妨俗笨一点,将“道损”理解为个人利益的“损失”,而引起“道损”的因素自然是千变万化。在此前提,就到了我最想点出的一点:“无为而无不为”何解?
难不成自损的行为反倒能使我们得益?首先,我们不妨将“为善举”列为自损的行动之一。这是有依据的,“人心诡域”,有多少人见不得别人好,又有多少人将那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奉为圭臬?那“为善”有益吗?要知道,善行不一定能结善果,好心办坏事的事时有发生,这是论结果;行事需不需要付出代价?当然——不管无形还是有形中,为善总是和利益挂钩的,这是论过程;而即使我们没有付出有行的代价、且把好事做了,对我们而言就没有“损”了吗?有心者不可理喻的诽谤,无心者毫无判断的盲从,照样能给那些毫无防备的善心迎面一刀,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老人摔倒,扶不扶?
所以,结果自然一目了然。那这结果和“无不为”岂非自相矛盾?这还得细细分析。为善者,一个不慎,那便是惹火上身,事实确实如此。但你我有没有深究过其原因:是世道如此,还是怪为善者自己的倏忽?前者必然不可能,无论千年万年之后,我相信这世道还是往上走的;那怪好人不会做事,更说不通,无心为恶,虽恶亦可不罚,那遑论有心为善的好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他们做得更好?是我们该愧疚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才对!
原因分析至此,按下不表。回到好人好事不得善果这个现象上。虽然以上现象很普遍,但好事好结果就能说他没有吗?天衍四九,人遁其一;老子亦有道生一,一生万物的理念。今日我们否定由善行到善果这和一线生机,对世间苦难选择冷眼旁观,那明日,推己及人,旁人为避开那一丝危机而对我们的危难处境充耳不闻,是不是也很合理?言及此,一切都清晰了,“无不为”是山高水长、江湖救急的福份所在,而所谓“损”则是一切的福源。
当然,以上假设和论断多有极端之处。但凡事看两端,而用之于中,感觉尚且可行。那落到一个“用”子之上,何解?多看、多想、多恻隐之心,然后才是施之援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除了警戒我们善行需量力而行,又何尝不是在暗示我们得有辨识“危墙”的能力和智慧。当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能以自身智慧反哺这个世界、有效反击蠢坏者恶意的诋毁,那这样一个才算得上是一个好人,而不止于好心人。
在这个网络流行、物欲横流的时代,由一个好心人向好人的成长之路自然不会一番风顺。但将行好事,也得问一问前程的,这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负责。而在有能力行善举之前,对网络上那些个纷杂的事件,暂且观望,是否也是对无辜当事人的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