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讲的真的太详细了,这几个桂林本中的独有条文也很尽心啊。
【10.19】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白术三两 枳实一两半 干姜一两 白蜜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去滓,取三升 ,纳白蜜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太阴病的调性是脾胃虚寒,反而出现大便大起来不太顺,有便秘的情况,肚子常常鼓胀,人又很虚,脉是沉瘫的,并非阳明的脉和调性,这是脾气不转,消化系统的运化能力不够,也属虚证。用枳实把大便打下去,用白术来补脾的运化机能,用干姜来补脾阳,用白蜜来润肠。润大便要用生白术。
对于湿气特别重的时候,容易出现大便不成型,不是很爽快的情况,本来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大号的,可是有时候会感觉身体比较虚,会发现已经起来好久了还没有要上大号的感觉,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黄芪补气,补中益气汤也好,黄芪建中汤也好,黄芪够了,气够了,就会推得动,那大便就会很快下来。
白术会让大便排的顺畅又干净,而加点黄芪,大便会有点燥。但是如果黄芪是加在当归补血汤结构或者是黄芪建中汤结构里就不会燥。
消化道不能够吸到足够的水,所以身体里面津液不够,就需要用到芍药,白术,茯苓这种帮忙吸水的药。
老人家便秘(气虚)的通用方:补中益气汤,加上肉苁蓉。肉苁蓉也是一个润肠子的药,还可以暖肾。
宋本里的麻子仁丸也是通大便的,但是针对燥热体质,没有滋补药性,是小承气汤底加润药。不适合老人家的体质。这个方子使用结果就是吃了就会拉,但是不吃又会便秘,不能够帮助身体的正常机能恢复,吃多了会出现肠梗阻肠粘连,肠道自我润滑的功能没有了。
脾气不转,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适用于脾气往下不转。脾气往上不转,涉及到中焦和营卫的关系部分,脾胃消化机能有问题,血分营分里面的能量不能够分化到卫分,而卫气是跟肺部的气相连的,所以会出现吃完饭之后就出一身大汗,或者每次吃完饭之后就觉得人好累。就是因为脾胃吸收了营养后,把能量推送到血管末梢分化到人体表面变成卫气和肺气的这个过程不通,转不动,所以肺气,也就是胸中大气空掉了,所以会出现喘不过气的问题,用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用半夏拿掉那些挡住让气不通的冷痰死水,用干姜补脾阳,增加脾的运转功能。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的煮法同和解剂(柴胡剂,泻心汤剂),所以抓主证时可以考虑出现心下痞,胀满的相,而且脾胃中焦起着斡旋上下阴阳的作用,所以这剂药也有这个在中间交通阴阳的调性。所以这两个方子都是家常蛮实用的方子。
【10.20】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半夏茯苓汤方: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小便利,则愈。
五苓散证:口渴,喝水想吐,小便不利。五苓散在调的是人体的水从喝进去到排出来的一整条路,处于太阳病的范围。
半夏茯苓汤证:口渴,喝水想吐。是膈上有太多湿气塞住了,塞住了之后身体就不能把水吸收转上去,人就会渴,可是喝水的时候水又跟膈上水气撞上,又觉得水太多了,就会吐。所以半夏茯苓汤证在调的是把挡路的东西拿掉,处于太阴病的范围。
用半夏把挡路的水拿掉,用茯苓帮助小肠吸水,用泽泻一方面帮忙抽掉不要的水,一方面把水转上来。用干姜补脾阳。
【10.21】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虚而微数,表示气虚了,数脉有可能是气虚或者是阴虚,在这里两者皆有,所以肠道吸收水的能力不够,津液伤了。
用白术和芍药补强肠道吸水能力,然后变成津液。茯苓也有吸收肠道水的作用,但是只管吸水,不一定会完全变成津液,会成小便可能性多。白术是不止会吸水,还会连着食物中的能量营养一起吸收。芍药也是能够从脾胃把水吸出来的药物。
今天一共四个方剂,都是在太阴虚寒的调性之下,还引申出了一个老人家气虚便秘的实用方,都是针对消化系统问题蛮实用的方剂,脾乃后天之本,现代人大吃大喝冷饮寒凉等等都不太能养脾的,所以脾的问题导致的各种身体症状是蛮普遍的,而且在能量层面,脾属湿土,主运化,身体里正常的能量循环要得以正常,脾气的运化蛮重要的。
从病机来看,都是虚寒底子,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是适用于脾气不往下转的问题,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是适用于脾气不往上转的问题,半夏茯苓汤证是适用水气循环中堵在膈上造成循环不畅,口渴入口即吐的情况,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是适用气虚而导致消化系统吸水功能变差,导致津液不够的口渴下利问题。药性上都是以补气补津液补脾阳为主。
我看到解决脾气问题的常用几味药,白术可以补脾吸收和运化能力,干姜补脾阳,黄芪补气,人参补气补津液,半夏也是解决水气问题,茯苓也是帮助肠道吸水,芍药也是补强脾胃吸水功能,利小便。太阴底子,通大便用白术加黄芪不错,补津液用白术芍药人参结构不错。
这里主要看到的都是脾的功能导致气虚和津液不够,水气闷住的问题,我想知道那胃疼的情况什么时候会出现呢?期待接下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