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我十分幸运地作为巩老师的徒弟,参加了商丘市名师工作室“名师带徒”展示课活动,执教了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学弈》一课。课后,我一直在反观自己的教学,也询问了几位老师,但心中依然困顿,不知自己究竟哪里不足。我费劲心思也不过想出几个表面问题,如隔靴搔痒,依然未能解我胸中疑惑。问题大致如下:
1.备课不充分,没有注意细节。(究竟如何不充分,哪些细节没有注意到终是未解。)
2.反复提醒自己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可一上起课来,就无法真正关注学生了,只想着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我的内容能不能讲完,有时还想着炫耀一下自己的小伎俩。(然而如何做才是真正关注学生,思不得解。)
3.导入不好,不能吸引学生,情境创设效果也不佳,学生不能全然投入学习。(究竟如何巧妙设计导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实为难事。)
……
大多就是这些类似的门外汉式的反思。实话说,教了十几年学,近两年越发感觉自己不会教,也教不好了。但除了常常困惑,我却没有付诸行动去解决自己的困惑。我想大概还是自己的懒惰在作祟。
正如豆姐所说,你所偷过的懒,最后都将成为打脸的巴掌。今天听了豆姐的中肯点评,感觉脸上啪啪地响,火辣辣地疼。但,心中却拨开云雾见日升,明朗了许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其中的问题也清晰了。
首先,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竟浑然不知——无视教材。备课时,我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怎么讲好文言文?怎么让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教学参考书我翻了又翻,网络资源我看了又看,甚至连平时都不会关注的偏旁都查证一番……我十八般武艺都用完,才勉强出来一稿,可还不满意,又是各种设想各种改……但是,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就离目标越远。我的教学设计竟然没有注意到教材上的“我的视角”,那就是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却视而未见,真是无地自容啊。其实,细想,这就是由于我建功心切,只想着怎样设计教学更出彩,而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教材。如果我课堂上就让孩子摇头晃脑地去体验古文朗读,孩子们应该会兴致盎然;如果我就让孩子在了解文意后大胆讨论:假如二人都专心致志学习,故事又会如何,也未必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吧。
其次,我还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而且是明知故犯——面面俱到。课前,巩老师还提醒我注意一课一得,我表面上答应,可实际上却没那么做。什么资料交流,什么小组合作,什么补充结尾,什么感情朗读,什么当堂背诵……要不是担心时间不够,连拓展阅读也会呈现的。这哪里还是课堂,这简直是大舞台,是大市场,热闹非凡,琳琅满目。学生的真正学习被这花哨的商品挤没啦,可怕!老师们不止一次地说“一课一得”,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宋老师说得好:我们老师要掘一口井,不能处处挖坑。可我们的语文老师哪一个不是在处处挖坑,一节课上啥都想讲,似乎讲得越多越显得我们学识渊博,结果呢,学生们啥也没学会,想想还真是可笑。这一课一得,得向数学老师们学习。而我这一课,要有一个什么得,我还要揣摩。
再次,我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而且是屡犯不改——无视学生。其实上课之前,我是反复提醒了自己的——要让孩子们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学,快乐地学,为此我还刻意设计了闯关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写板书……可是,设计都是形式主义,真正的关注学生是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是让他们自己尝试,自己探究,自己试错,自己纠正……而老师则是在他们有困难时予以指点;真正的关注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交流多互动,多展示多评价,老师的废话少一点,老师的啰嗦省一点,老师的评价精一点;真正的关注是把快乐的体验带给学生,不要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十万个为什么,搞得学生晕头转向,灰心丧气,要引领孩子体验探究的快乐、进步的快乐、学习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决不是肤浅的嘻嘻哈哈的教学风格,而应是深刻的实实在在的成长体验。
不敢再写啦,再写下去怕是更加不知所措了。但是,知错才能改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以上问题若是能再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正,我想,我也一定能体验到一种深刻的成长的快乐。
2019.3.29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