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就餐 影像记录121
2023年7月的意大利旅程,基本上都是在当地华人开的中餐馆就餐。开店的老板浙江人居多,其中又以温州人居多。
在和他们的聊天时会觉得在异国他乡谋生的不易,也能感受到一点成功后的得意。还有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带来的行事差异。
比如我们在进入比萨前,估计是一处地处郊区的中餐馆用餐。不大的餐馆到处是装修未完的样子。温州老板说,刚刚从疫情走出来,想改造升级一下。意大利人办事效率低下,加建一个洗手间,需要报建,待批时间超长。更有甚者,在意大利购买装修盥洗室的材料需要订购,没有现货,时间长达数月。所以他最后选择在中国购买,宁愿多花费一点,让那些地砖、马桶飘洋过海。
此次行程中虽大多为中餐,但也安排了几次西餐,作为对当地饮食的体验。印象比较深的是T骨牛排和墨鱼面。
一、T骨牛排
提起意大利的特色美食,一定要说的就是佛罗伦萨的T骨牛排。于是2023年7月12日傍晚,我们在逛完了米开朗基罗广场后,来到了一家西餐厅,品尝这道美食。
据导游介绍,厚实的牛排撒上调料煎到3分熟,这是特有的托斯卡纳风味,豪迈又不失细腻。我们吃不惯太生的,于是要了6分熟,结果有点硬了,咬着费劲。
T骨牛排(T-bonesteak)是牛背上的脊骨肉,肉上带着T形骨头。牛排因部位的不同分好多种,做法跟其它牛排一样。牛排也称牛扒,是西餐中最常见的食物之一,烹调方法以煎和烧烤为主。T骨牛排因为骨头占的份量很多,所以,一般如果看到菜单上标着450克或500克,也就是一人份,因为去掉骨头后,肉的重量就跟其它牛排的普通分量是差不多的。
欧洲中世纪时,猪肉及羊肉是平民百姓的食用肉,牛肉则是王公贵族们的高级肉品,尊贵的牛肉被他们搭配上了当时也是享有尊贵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调,并在特殊场合中供应,以彰显主人的尊贵身份。
二、墨鱼面
去威尼斯一定要吃它的特色美食--墨鱼面,其实是墨鱼汁煮面。煮出来的面条漆黑有弹性,却没有鱼腥味。
鲜美的面条下隐隐有着海水的咸味以及淡淡的橄榄油香,新鲜美味的面条无需任何配菜(我们吃的这家是有配菜的),地道的墨鱼面只用面条就能够征服一切。
墨鱼面的意大利语名字叫:Spaghelti al Nero di Seppia。作为意大利的美食名片之一,其起源地便是“水都”威尼斯。
2023年7月16日,我们在威尼斯主岛的午餐便是墨鱼面。
这种由墨鱼汁所烹调的意面,看相和吃相都不会太好,可是它的味道却依旧让无数食客回味。
三、披萨和意面
2023年7月13日下午,我们入住比萨附近的一个小镇的小酒店。放下行李后,就步行到不远处的餐馆进餐,据说是标准的意大利餐--披萨和意面。
以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披萨(Pizza)是不是比萨(Pisa)人发明的食物?因为发音太像了。
查了一下,原来披萨饼和比萨城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这种食品为什么叫披萨,说法不一。
说法1.
比萨由面包而来,在西方历史里面包作为主食占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它在时间的长流里并不是一直不变,而是通过加入不同的食材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爱好。
历史学家在意大利撒丁岛发现了3000年前类似从面包到比萨的过渡食品。在古希腊也多次出现饼状面包πλακοῦς(plakous,还有πλακοῦντος-plakountos)加入各种香料,其中就有蒜和葱。
还有波斯人,一个叫Dario il Grande的国王(521-486 a.C.)使用石头烤一种“扁面包”,里面加入了奶酪。
在西方诗歌Eneide中也出现过最早期的过渡物,它们一般去被称为“focaccia”(寓意用火烤过的),西方的“coca”(咸甜皆宜),希腊和意大利语的“pita”或土耳其的语“pide”,还有罗马涅的“piadina”。然后还有其他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的食品。
至于名字的由来,“pizza”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地区的方言中,具体含义已经无从考证,但它可能与拉丁语中的“pinsa”有关,意为“扁平的面包”。
时间慢慢流转,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意大利语的pita/pitta慢慢变成pizza,上面的食材也不再限于最初的那些。比萨的创新还是来源于番茄的加入(其实还有一种是鱼的,在番茄的位置上替换),那不勒斯是第一个带来这个改变的,可以说是现代比萨的起源地。
最终把比萨推向世界的也是一位那不勒斯厨师,他在1889年特意制作献给Savoia女王的玛格丽特·比萨 (pizza Margherita) ,用女王名字命名的三色比萨。
据统计,意大利总共有20000多家披萨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区就有1200家。大多数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个披萨,有些人几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论贫富,都习惯是将匹萨折起来,拿在手上吃。这便成为鉴定匹萨手工优劣的依据之一,匹萨必须软硬适中,即使将其如“皮夹似的”折叠起来,外层也不会破裂。
说法2.
有人认为比萨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但却不会烤制。一个星期天,他与朋友在家中聚会,马可·波罗把其中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叫到身边,描绘起中国北方的香葱馅饼来。
那位厨师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但忙了半天,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于是马可·波罗提议将馅料放在饼上吃。
该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按此法配上了当地的乳酪和作料,大受欢迎,从此“比萨”就传开了。
不管这个说法靠不靠谱,还是说了那不勒斯厨师,和说法1一样。
所以可以认定,披萨与比萨无关,而与那不勒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