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年关,瑟瑟发抖了好一阵。
每年这个时候都在纠结于我要找个什么理由回家?到最后发现全世界都在往回赶,那我也回去吧!在车站的汹涌人潮里,耗尽了最后的一丝期待。
我觉得过年就像是一场阅兵式,小孩子被大人要求着在亲朋面前展示才艺,卖乖讨喜。别人家的孩子被当成饭桌上的模范生,谁都要去夸一遍。回家路上看见的左邻右舍原本只想给个笑脸打声招呼,到最后却被问在哪上班,有没有谈对象,怎么又是一个人回来过年?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对于过年早就不再期待了,就像春晚一年不及一年精彩。小孩子还可以期待新衣服新鞋子,再添上一个晴雪天,几个小伙伴一起追赶着,打着雪仗,放着烟花。老年人期盼着一年到头难得几天一大家子全部聚首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才显得家族儿孙满堂,人丁兴旺。
而中间段位的我们呢?从收红包的初级身份扶摇直上到要给表哥表姐堂哥堂姐的孩子们发红包了,遇见一个两个的还好,要是兄弟姐妹多的,怕是连门也不想出了。对于红包这个习俗,我一直觉得聊表心意就够了,至于数量多少真的不能左右这个传统习俗的存在意义。听说香港那边的红包一个只有十块二十块的,权当压岁纳福,讨个彩头。而我们却把这一种文化彻底世俗化了,向谁问责?
发觉这两年,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酒桌上的风气却甚嚣尘上,劝酒的那些人我至今也不懂他们的站队法则。你说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喝个酒,能喝多少喝多少,就是图个乐。你把两个酒杯放一起,还倒的不差毫厘,你是怕自己吃亏了,还是怕对方感受不到你的用心?平日里陪上级,陪客户哪怕喝伤了胃也在所不辞,可是在家人面前再这样,我就真的理解不了了。
每年固定的节目是爸妈在厨房院落忙前忙后,我们拿着手机缩手缩脚隔着屏幕感受别人朋友圈里的活色生香。回家之前,说好了要帮爸妈做家务,但最后觉得天太冷,水太凉,还有爸妈舍不得便也作罢。待到要离开家时才懊悔自己的不懂事,然后再立下下一年的计划。
好在现在很多人都在选择以外出旅游来缓解这淡漠的节日氛围,找一个温暖的地方,一家人一起,享受着难得的小长假。在传承与开拓中,旧有的某些习俗终究是要被时间代替的。好与坏,还是留给下一代去评断吧。
春节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大家每天都在奔赴着不同的饭局,其中最为甚的是同学会。五年的,十年的,二十年的,此起彼伏。打着难得有空的旗号,大家开始轮番献宝了,有秀豪车的,有秀孩子的,有秀珠光宝气的……你告诉我,毕业时说好的初心不变都去哪了?
后来的我就再也没去过同学会了,虽然有些人还想见一见,但转念一想,还是把他留在那个微风和煦的初夏,靠窗的位子,阳光把他的背影折射成一道光晕,仿佛一个会发光的人。
自从过了25岁生日后,那些棘手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月薪多少,对象有无,几时结婚,多久生娃?不了解的人问问也就罢了,偏偏越是懂你的人越是爱催促。每次打电话说到这个话题我只能选择沉默,你知道现在的恋爱成本有多高?抛开物质基础,你知道遇见一个心动的人的概率有多低?有些事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我们都追赶不上这个社会的节奏了。以前我们嘲讽那些谈对象物质的人,现在却说着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千人千面下每一个理由都能成立,所以别再催了。我懂你的立场,你也要懂我的困境,能好好活下来已经算是万幸了。
平日里远距离的唠叨也就罢了,能不面对就不面对,但回到家就不一样了。特别是过年期间,总会有一个固定的场景,一大家子的人,七大姑八大姨的,但凡有一个人开启了这个话题的导火索,后面的画面你就尽可能地去想象吧!
我倒是很羡慕那些因为工作原因,或者特别漠然的人可以不用回家过年。哪怕是年三十打个电话报一下平安后一个人略显冷清,也好过在一群人中间失去了自我。前一种难过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物质弥补,而后一种难过却是持续性的,不间断的,你在家待几天就要忍受几天。
有时候当善意成了一种累赘,那我们最后栖息地也将荡然无存了。她们忍不住要为了她们认为你需要的那种幸福去提醒你,而你却觉得一个人也很满足时,两种思想观念的博弈下,总有一方缴械投降。要么你选择了她们给你介绍的对象,给你波澜不惊的生活。要么你活成了一个自我,做任何一切你想要去兑现的小理想,还要强大的不去顾忌他们的感受。
有时候你觉得大都市的人很冷漠,住了一年都没见过隔壁家有几口人。但是这种冷漠才给了我们一个独自休憩的空间,不被叨扰。你换了新工作,你又有了新对象,他们都不知道,你也不用藏着掖着的。哪怕最难熬的时光在屋里饮泣,隔天依旧光鲜亮丽的出门。实在扛不住了就约着三五好友一起释放一下,这是大都市的便捷。在若即若离间,还你一个可以骄傲的资本。
所谓近乡情怯,大抵说的是我们这些被都市物化了的人,即回不去故乡,又活不好当下。就在过年回家的旅途中,矛盾心理越来越明显。于是懂了那句“天空很大,却看不清楚。”
过年回家,与回家过年,毕竟是两种状态。我们是因为过年才回的家,还是因为回家顺道过了个年。希望你们都是后者,都有人等你回家,有人陪你守岁,有人送你红包,有人和你吃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