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位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忽然找我聊天。
他想边工作边考研,还问我——读研开心吗?
有那么一瞬间,我差点脱口而出:读研怎么会开心呢?
但仔细一想,相比于在社会上遭受“毒打”、每天996还攒不到钱的社畜,在学校读书简直就是在天堂了好吗。
我怎么有资格说读书不开心呢?
而且成为一名研究生,似乎已经比大多数人的学历高,也更未来可期。
如果按总人口进行计算,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大约是0.62%。也就是说10000人里,只有62个人是研究生。
物以稀为贵,学历的加成给研究生们戴上了一圈天然的光环,在普遍认知中,研究生的路似乎应该比普通人更好走一些。
但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发布了一篇题为《研究生教育中的心理健康危机》的调查报告。
报告表明,研究生群体的焦虑和抑郁倾向均为普通大众的6倍,41%的研究生为中度至重度焦虑,39%为中度至重度抑郁范围。同时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容易患上焦虑和抑郁症。
不开心倒不至于,但焦虑——已经是研究生群体头顶上常有的阴霾。
为什么明明已经是研究生了,还反而更焦虑呢?
一、对现状的不满
1、缺少对学生身份的认同
在很多老师眼中,研究生真的不算学生。
毕竟研究生们已经经过了本科四年的“洗礼”,不再是青涩懵懂的“萌新”,而是在人情世故、思想高度上都有一定变化的“老油条”。
毕竟理工科的研究生们会在私底下戏称导师为“大老板”“小老板”,经济命脉被控制在导师手上。
这样的经济关系注定研究生其实更像一个廉价或者免费的打工仔。在科研中,不免各种明里暗里的脑力和体力剥削。
上班族还有下班时间和周末,可以选择性屏蔽公司消息,而导师如果让研究生周末来实验室打扫下卫生,谁又敢说不呢?
研究生们既不是心甘情愿被导师使唤的“大一萌新”,又没有足够的底气对导师说“不”,不小心犯错了还会被教训“你也老大不小.....”。
研究生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处在学生与社会人中间的尴尬位置,无法对自己的身份进行自我认同,只剩下独自凌乱。
2、没钱
没钱是相对于同龄人来说的。
当我们还在读本科的时候,没钱,似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就连妈妈发红包给你的时候也会说一句:“你们现在还是学生,没钱是正常的啊,来,拿去用!”
然而读了研究生之后:
当工作的同学开始赚钱养活自己,你还在想该用什么理由来向父母要生活费;
当工作的同学走南闯北开拓自己的事业,你却躲在狭小的实验室中对失败了无数次的实验一筹莫展;
当工作的同学晒出你从来都不敢想的化妆品,你看了看已经被自己用到铁皮的廉价化妆品;
当你的同学结婚生子,你算了算这个月随了份子后每顿饭只能点一个菜了。
所有的捉襟见肘,忽然间都变得那么突兀和令人羞愧。
3、年龄焦虑
正常情况下,硕博们年龄分布区间应该在22-30岁。就拿硕士群体来说,读完2年或3年硕士出来一般24或25岁了,而如果要继续读博,运气好的话30岁出来。
俗话说,“三十而立”,30岁对于中国人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研究生们毕业的时候如果已经接近30岁或者超过30岁,应当成家立业的时候却还一事无成,而没有读研的同学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了一定时间,甚至在职场中已经有了一定位置。
而你只有一个学位,并且很多时候,学历并不与工作能力成正比,你还是得在职场中花上一些时间升级打怪。
再有,当你踏入职场,年龄与学历已经为你镀了一层光环,社会自然会对你加以期待,起码你的能力应该匹配得上年龄带给你的阅历以及高学历带给你的知识吧?
那如果没有呢?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很菜?读研了也还是一无是处?这也在无形中给你加了一层压力。
还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俗和现实将这些问题扔向每一个过路人,研究生也不例外。读了研之后,我们开始考虑很多以前读本科时完全不考虑的问题。
婚姻、房价、户口、子女教育、赡养父母。
关注股票行情基金动态,了解重大疾病险。
研究生虽然仍在学校学习,但一只脚已经踏在了社会中。
我们还没有经济独立,但精神的独立已经迫不及待地催促我们考虑很多现实问题。
当满是责任和重担的未来与手无缚鸡之力的现状相遇,只能留下满屏无奈的叹息。
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热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创历史新高。
今年又因为疫情等原因,教育部计划今年扩招硕士研究生18.9万名,并明确将继续扩大相应招生规模。
很多人都喜欢说,现在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甚至研究生都是满大街走。
再加上媒体铺天盖地的渲染,每个在读研究生都感觉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学历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贬值。
当初的充满干劲和希望到现在的迷茫,这是一种巨大的心里落差。
研究生这个身份并没有使你觉得高人一等,反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包袱——
害怕自己工作之后的工资还比不上那些学历和学校不如自己的同学,研究生的身份也可能使你变得眼高手低,最后高不成低不就。
作为一名研究生,比直接参加工作的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也许手里的这个学位会让你未来有更大的发展,但这虚无缥缈的未来远不如已经攥到手里的现实让人感觉心安。
三、人的习惯性倾向
知乎中有个大V提到,研究生群体感到焦虑,可能与比较参考系有关。
选择向上比较还是向下比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焦虑水平和幸福感水平。
工作了的人可能会觉得高学历是一个很好的条件,是因为没有读研的人把自己没有的高学历和研究生群体有的高学历做比较。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向上的社会比较”,即把自己没有的或者水平较低的特征,和他人拥有的较高水平的特征进行比较。
而对于硕博群体来说,他们已经有了高学历,他们的比较对象就可能是社会地位和金钱(与已经在社会中工作了的同龄人比较)、科研能力(与同学或前辈比较)等。
别人英语口语贼溜,别人论文已经写出来就等发表了,别人硕士时去了国外留学读博容易晋升....
前辈们个个年轻有为,基金拿到手软,科研能力突出,前途一片光明。
就自己一片黑暗。
实验实验做不出来,对象又没得一个,还碰上个难搞的导师。
人总是这样,总是关注自己没有的,而忽视自己已有的,于是在自己织成的茧中,作茧自缚。
写了那么多,并不是传播焦虑(虽然我写着写着差点也焦虑了),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与焦虑所在。
一直都觉得,焦虑和迷茫是人生的常态,至少不是研究生群体的专有名词。
有不确定性就会有迷茫,有迷茫就会有焦虑。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纠结和迷茫,正是因为我们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不是吗?
记得我的一位大学老师在上课时说过一段话:
“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什么吗?我羡慕你们有未知的未来。你们可能会很羡慕我的工作和社会地位,但要知道,这对我来说,现在的状态可能会延续到今后十几年甚至一辈子。我的人生轨迹已经定了,很难再去改变。而你们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
这些可能性,本身就是人生中一种宝贵的财富,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殆尽。
这样一想,现在的焦虑和迷茫其实都是幸福的烦恼啊。
所以,我们要放平心态。
“成为一名研究生”≠“我已经变得更好”。
高学历能直接变现吗?能提升颜值,让更多的人喜欢你吗?能让生活更宽裕,自由支配度更高吗?能提高个人所处的阶级地位吗?能获得周围人的尊重吗?
想必大家都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
不要觉得因为是研究生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和要求;不要因为学历和学校就觉得自己超过了很多人;更不要将自己和别人作比较来找罪受!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共勉: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了CEO,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有人单身,同时也有人已婚。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当上总统。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身后,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生命就是在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在你自己的时区里,一切安排都准时。
知乎问题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666481/answer/78422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