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讲述欲望的故事。
女主角凯蒂的情夫查理和丈夫瓦尔特是两个反面类型的男人,瓦尔特敏感、细心、聪明、沉默、不善言辞和交际,查理活泼、开朗、愚蠢但左右逢源。凯蒂与瓦尔特的结合一开始就是悲剧,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凯蒂为了面子,需要赶在妹妹多萝西之前结婚,仓促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瓦尔特。
没有爱的结合,理所当然的就会出现红杏出墙的桥段。查理高大帅气,长期流转于各个酒会,与凯蒂这样的女子相处起来更是得心应手。两个人很快就陷入爱河,爱一个人的时候,她对他的所有缺点视而不见,那些愚蠢的行为甚至是他独有的小魅力。查理的肤浅和愚蠢与凯蒂的虚荣完美契合。
从来没有什么日久生情,当你不爱一个人的时候,长久的相处,只会让你无限放大对方的缺点,加深对对方的厌恶,就像凯蒂对待瓦尔特一样。她看不到他身上的细心,他思想的深度,他对自己的满满爱意。
发现自己妻子出轨的瓦尔特为了报复凯蒂,要求凯蒂和自己去瘟疫泛滥之地。凯蒂自是不想去,找查理交涉,希望查理离婚,与自己结婚。查理自私自利,为求自保,推开了凯蒂,凯蒂失去了所谓的爱情,不得已与瓦尔特去往瘟疫之地。凯蒂到了新的地方,去修道院帮忙,在贫困潦倒、人如草菅的恶劣环境中开始了对自己的思考。瓦尔特为减慢瘟疫蔓延做了很大贡献,却不幸感染瘟疫。
瓦尔特感染瘟疫后,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最后死掉的却是狗。”我在阅读时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直到凯蒂在瓦尔特死后,回到香港,与查理再次发生关系,查理向凯蒂重新告白,希望能恢复稳定的关系时,凯蒂这么对查理说:“我觉得我不是人,而是动物,是一头猪,是一只兔子,是一条狗。哦,我并不是在谴责你,我自己也很坏。我对你投怀送抱,是因为我也需要你。可是那个人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不是那个面目可憎、刻薄寡情、好色贪欲的女人,我与那个女人分道扬镳了。我的丈夫尸骨未寒,你的太太待我宽厚仁义,她的宽厚仁义真是难以言表,而那个女人却在创伤与你纵欲求欢。那个女人绝不是真正的我,而是我心中的一头野兽,黑暗而可怕的野兽,犹如一个恶魔。我与这头野兽一刀两断,我憎恨它,我鄙视它。”我才理解那句话的意思。这两段文字是相互呼应的,死掉的那条狗,其实就是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原始欲望。它是性欲、是自私、是所有不加掩饰的欲望。瓦尔特生前被自己的欲望折磨,对凯蒂爱的欲望。他明明知道凯蒂并不爱他,他知道凯蒂出轨,但在经过这一切以后,仍然深爱凯蒂。他被自己爱凯蒂的欲望桎梏住,无法逃离,他在心底深深地恨自己这种没有尊严的爱的欲望。在死之前,他是喃喃自语,也是在安抚劝说自己,他终于可以从这种无力的爱中解脱了,摆脱了一切精神枷锁后,获得了真正的自由,那只欲望的狗最后终于死了。
凯蒂在丈夫和母亲去世后,发现自己无人可以依托。自己的父亲在妻子去世后,如释重负,想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但是新的生活规划中没有自己的女儿凯蒂。“凯蒂想当然的认为,父亲是爱她的,仅仅因为他是父亲。后来发现,父亲对她并无深厚感情,内心深受震动。”凯蒂对待自己的父亲是刻薄、自私的,只是把自己的父亲当做提款机,并无其他的感情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儿女总是会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无限的。但是工作后,成家时,会不经意的发现父母已经和自己越来越远。突然间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也许并不像以前认为的是无限的,无理由的、不求回报的。子女在小时候更像是父母的宠物,没有独自生存能力,只能靠父母无限的爱的单方输出来维系生活。长大后,子女从宠物变成了人类,与父母平等的人类。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必然应该由以往的单方付出变成了双方的互相关爱,共同经营。如果仍然维持以前的状态,父母的关爱也会有枯萎的一天。
本书最打动我的点是毛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们最真实,但最不愿意显露的内心矛盾。凯蒂在瓦尔特死后,没有哭过,并不是不难过,倘若有机会能让瓦尔特复活,凯蒂定会竭尽全力。她的内心反而有一丝的轻松自在,瓦尔特的死让她的出轨画上了真正的句号,她完全可以开始拥抱新的生活。这种轻松让她觉得羞愧。凯蒂的父亲在管束了自己一辈子的妻子去世后,其实内心是轻松的,但是他不敢让别人感受到自己长嘘的那一口气。这种基于社会道德压力下内心的窃喜,让我放松下来。人都是自私的动物,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内心万般欣喜,但是外表却需要奋力维持表面和平的矛盾行为。我曾谴责自己,认为自己品德低下,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冲突。感谢毛姆让我找到情绪疏通的出口,知道所有人只是在社会中演绎自己的角色和这个角色应该展现出来的性格与道德。
这本书让我清楚的认识了自己的欲望,也让我与自己的欲望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