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最初是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在20世纪70年代由东尼·博赞发明。经过当时BBC的播出广为人知。东尼博赞也不单单将其用于改善儿童学习,而是将思维导图传播到了社会各界。
尤其商界和学界将之视若珍宝,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发挥作用呢?这正是《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展示给我们思维导图应用的另一面。无论是需要计划项目的职场人士,还是自主创业的自由职业者,或者打理家庭内外琐事的全职妈妈,都能用思维导图来处理生活中的各类烦恼。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的作者矢岛美由希是英国ThinkBuzan公司授权培训师,目前在全日本各地巡回举办思维导图讲座,通过教练式培训使很多普通民众受益。
矢岛女士将思维导图的应用划分为了日常生活,学习和职场三个场景来介绍思维导图实际应用。当我使用书中的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其中的案例画了一份思维导图,我就发现以上三个场景中,真的有许多情形能运用思维导图,下面我为大家整理几个书中列出来最主要的,又不常见的思维导图用法。
第一种:应对突发事件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最近日本接连遭遇了北海道地震和大阪洪水。在这样重大的紧急情况出现后,可能停水停电,通讯受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在书中有一家人在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一起画出思维导图,从“衣食住”三个方面思考眼下的行动计划。并且把思维导图贴在显眼的地方,共全家人随时拿来参考。
除了这样大范围的灾难外,平常也容易出现类似工作中突然被安排了任务,很快就需要交差,很让人不知所措。这种突发性事件的关键在于让其他同事也了解事件的情况和解决方法,不能只靠自己闷头干。画一张思维导图,就能对当前正在做什么、进展如何以及今后还需要做些什么一目了然,让所有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思维导图就是能在这样慌乱的形况中,帮助当事人把握全局。搞清楚最应该去做什么,人就会感到心安。
第二种:规划时间
规划时间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可以大到规划人生未来,也能小到制定出行计划。
未来的人生听起来有点遥远,其实就是对自己在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期许,并且定下一步一个脚印的目标。特别是在过年或者过生日时绘制思维导图,在这样特殊的日子规划未来更增添一份仪式感。通过思维导图分析、拆解问题的特质,我们可以分辨出对于最终的目标,哪些知识经验尚有不足,又该如何补充。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好事,说明还有机会成长。
出行计划比如家庭旅行,就很适合通过思维导图让一家人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家庭气氛。
对于家庭旅行总是很难决定目的地,而且如果不事先规划好行程内容,有时会在时间上感到仓促,总是不太尽兴。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中,有一家人希望借着两个孩子分别升入初中和小学的机会一起出去游玩。他们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将每个人的意见记录下来,这样全家人不仅仅“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能“看见”其他人的意见,成功地避免了在思维上绕远路。
第三种:情感沟通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是否能够坦诚的沟通,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够感受到接纳和重视。
一位曾经学过矢岛女士思维导图课程的小学老师,在发现她的一名学生和朋友发生了争执后,跑出了学校。这位老师将学生带回来后,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用思维导图询问了事情的始末,这种作法让这名学生感到老师接纳了自己,情绪也稳定了下来。
看到思维导图还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我真的很惊讶,思维导图通过一步步向外延展的分支,从视觉上激发出我们理性的一面。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感情,分析问题,找出直击核心的那一点。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只把思维导图当作一种笔记术,也只会在需要梳理图书结构,记忆考试重点的时候用上一用,现在我发现思维导图其实是可以使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总之先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