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从《寻找比你弱小的人 》开篇,给在青春期的孩子打开了另一个视角 ——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之外 ,还有另一个世界 。引导孩子从生活中自我觉察 ,使用幸运度衡量表将自己的“幸”与“不幸”评量打分,调整自己的心态 ,从受害者的心态转变为幸运儿心态 ,这个心态的转化不再仅仅是关注自己,而是开始关心那些比你更弱小的人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这是一个转换体验, 换位思考的过程 。“从看不见的世界”、“ 饥饿艺术家 ”、“坐轮椅的姑娘 ”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中去体验 ,感受他人不一样的世界 ,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 ,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
当我们有了这颗爱心、善心,我们会不知道何处着手 。接下来从《珍贵的角落 》我们如何去做慈善 ,资源来自哪里 ?我们可以从:翻箱倒柜大行动 、生活中的“白糖”……去发现,挖掘。
我们做慈善是意味的去给予吗 ?不是的,慈善需要关爱与尊重 。想必我们早就知道了《嗟来之食》的故事,尊重是什么 ?就是一种态度 ,保持一颗真诚之心 。尊重意味着无条件接纳。在助人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有上位者的姿态 ,我们是否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价他人 ,我们是否不会去了解他人真实的需要和人格尊严,反而带给别人伤害和痛苦。 我们需要去学习:感恩的心是什么样子 ?真情“微笑 ” 是什么样子 ?“施恩不图报 ”,如果你帮助别人, 就想着别人的感谢和回报, 这就不是真正的爱心 。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我们抱着一颗未知之心 ,用自然的感情流露 ,通过微笑,表达对对方的关怀 ,发自内心的欣赏,让他们感受到真诚 。
总之,如何做慈善需要有爱心、 勇气和智慧 。我们需要去借鉴成功经验,让爱心更有力量,让小小的梦想,能成就大事 。爱心是做慈善的基础 ,然而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财富的有效管理,需要敏锐的嗅觉和眼光、 精准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些正是开展慈善活动乃至经营慈善事业最需要的智慧 。
公生明,廉生威。慈善事业要发展 ,需严格执行 慈善法 ,从透明做起 ,从规范做起 ,完全的 、全方位的接受监督 。我们的慈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个人做好事的道德层面 ,追求“做好事不留名 ”,担心做慈善 一旦与宣传联系在一起 ,会被人质疑 。其实,宣传慈善概念和慈善行为,营造一个健康的慈善环境,比设立一个高尚的个人道德标准,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更具有推动力 。宣传慈善本身就是慈善活动的一部分,参与慈善宣传就是参与慈善活动 。
用爱召唤爱——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慈善 !
建议:将两本《慈善读本》制作成小学版和初中版课件,加配图、动画、视频到社区、学校进行长期宣讲,让慈善从娃娃抓起,让慈善从家庭氛围做起,让慈善在社区传播,且非常接地气地服务于社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