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上海
  • 与“人性本恶”论商榷

    性恶论于大众中颇有市场,本文将形形色色有关人性本恶的“论证”分门别类,举其六类证明,通过逻辑梳理等方式,主张期间存在着循环论证、偷换论题、逻辑混...

  • “利他”心理保健法简谈

    在减少时增加?——快乐的又一种加减法 一位大师说过:有时,幸福不在得到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 获得快乐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法包括:与其将大量时间...

  • 恶、内心分裂与自我的丧失——评格鲁恩的心理诊疗径路

    阿尔诺·格鲁恩(Gruen)——这位为避纳粹迫害而流亡美国的德裔犹太心理学家,其作品的伟大远远超过他的声望,本文主要以其《常态下的癫狂》一书为源...

  • 新闻媒体的魔镜所展现之“社会环境”对世界观人生观的严重伤害扭曲作用

    引论 随着新闻自由化程度的增高,新闻领域也越发呈现类似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不怕没有夸,就怕每人骂”。有时,越是残忍、或越能激发强...

  • 从“三轮体空”到“三轮妙有”——从慈济慈善基金会谈佛教慈善事业的集体化之路

    引言兼总论 培植“三轮体空”的觉照力,是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说从追求人天福报到知晓其“体空无我”是“从有入空”,那在推进慈善事业的发...

  • 《封神榜》投影了我们文化中的什么——文化、文学、心理的视角

    最近偶然重听封神榜,思忖颇多。纣王被脸谱化地塑造成一痴迷女色、嗜酒如命、无法自拔之徒。类似的,上古夏、商、西周三代的亡国之君似按脸谱化的昏君“人...

  • 为何要利益他人——浅谈利他主义(公益慈善活动中动员和常见困惑解答))

    微小善行同样有不容抹杀意义: 哪怕你只是一滴水,至少有滋润一寸土地的价值。任何微小的行动都对世界有意义,你做一件善事,世界就由于你而多少更光明一...

  • 对拜金主义、财富崇拜的心理学和传播学试析

    对“拜财富教”的狂热和相应之“宗教裁判”≠ “求生存”或“我要吃饭”: 最近几十年来,流俗文化趋向于“财富崇拜”,有钱人往往被 “别人”——对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