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大概是由于地广人稀和私家车的普及程度较高。但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大城市,特别是建有大学的地区,公交车却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中,残疾人专座是一个很显眼的细节。基本上,车厢前三分之一是预留给残疾人的座位。座椅上方有着大大的蓝底标识,用白色线条勾勒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标识旁边或上方大抵写着“残疾人专座”之类的文字。
我第一次在这里坐公交车时,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标识。上车后,发现靠近前半车厢的座椅区空间更大,便不假思索地便坐在了前面的座椅上。看到别的人上车后习惯性地往后排走,我感到奇怪,他们怎么都舍近求远呢?中间经过一站地时,上来一位老人,检票后坐在我旁边。我一下子注意到了车窗旁的蓝色标识。脸上倏地发热了。于是,默默地走到后排坐了下来。
原来,别人可不比我傻,知道前面的座位舒服,空间大、靠近车门,但是为了方便更有需要的人,主动坐到了后面。从此以后,我每次乘公交车也都主动走到靠后面的座位上。
有好多次,我看到有残疾人坐着手推轮椅或电动轮椅单独搭乘公交车。第一次遇见时,心下暗想:这怎么上车呢?需要等会儿我下车和其他人帮助他吗?我是去帮忙抬人、还是去帮忙抬轮椅呢?……
正在我心里嘀咕的时候,公交车停了下来。车门打开后,并没有人立即上车。只见车门口的方形踏板整体外伸、缓缓降落到和地面等高的位置。待方形踏板停妥后,司机从驾驶座上起身,走到轮椅专用座位旁,躬身合上座椅。这位残疾人则慢慢地上了踏板,在自助检票机前刷了票,调整方向,沿着走廊向前,停在专用座位处。这时,司机蹲下来从座椅下方拉出两条结实的软钢绳,用绳端的钢钩分别固定住轮椅的两个后轮。完成后,起身和轮椅上的男士说声,“可以啦!”便又继续回到驾驶座上坐下。
其他排队的人就这么在车下一直等着。待司机重又在座位上坐定后,收回门口的方形踏板,他们才陆续上车检票入座。
待那位残疾人下车时,也是相似的程序:开车门、踏板降低至地面高度,司机走到轮椅旁、帮忙松开钩绳。等轮椅离开后,踏板又重新收回,其他乘客方上车下车。
那一次,我回头透过车窗望向那位残疾人的背影,他的轮椅稳稳地行进在人行道上,逐渐淡出我的视线,一时间竟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除了高速公路外的绝大多数马路都有人行道,每辆公交车也都带有方便残疾人乘轮椅用车的设计。想必,他一个人外出办点小事也不至于感觉太危险或手足无措。同时又不禁感叹,电动轮椅的尺寸和转向设计既要能满足体型较大的人士需求、又需要配合好公交车内的空间设计,一切都恰到好处。
我以为只有密歇根的公交车才有这样的设计。等到了东部、西部、南部的不同地区,发现那些城市的公交车也都带有这样的设计。
从此,那个代表“残疾人专用”的蓝色标识在我眼中就变得越来越醒目了。市内包括医院、超市、学校、教堂等几乎所有公共场所的停车场,最方便的出入口位置的停车位上都带有蓝底标识。几乎每次去超市我都会遇到坐着轮椅采购的顾客,他们使用的购物车也是专门设计的。
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一个小小的细节设计,在普通人眼中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却能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很大的便利。我想起在国内乘坐公交车的体验。有些车辆前排的座椅虽然也是纵向设计,留出了较大的空间,但不知为何座椅却设置在一个高台上。如果这些座椅是为残疾人和老年人预留的,怕是更不方便了。
我过去在国内也从未见过坐轮椅的残疾人乘坐公交车。好像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健全人,并没几个残疾人似的。然而,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残疾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4%。
因为身体的限制,他们大多不能自由外出,不能到超市在货架间挑选食物、不能去商场在试衣间试衣服、也不能享受公园的青草和鲜花;他们大多对家人有更多的依赖,为自己的缺陷而感觉无能与压抑。公共生活若不能提供足够的便利,他们外出后将遇到的种种障碍只会让自己在他人面前更觉尴尬。
我又想起那位瘫痪的残疾人坐着电动轮椅使用公交车的情景,他只有右手还可以活动。虽然他的生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至少他还能走在人群里,还能感到自己仍在社会生活中,并没有被完全排挤在外。
但愿,每个人都能把那个蓝色标识画进心里。这样,当人们投身于各行各业时,将在各个领域带来一点点微小的改变。而这些微小的改变汇聚起来,对整个社会文明来说,就是明显的进步;对残疾人来说,就能带来生活上幸福的改观。
(365日无戒日更营,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