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自发性的正式地开始写一篇文章,完全不同于天马行空不讲语法的私人日记。
写文章也好,其他内容输出也好,都是对自己的一个梳理,是和自己的对话。我记得周国平老师讲过,他写作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于我而言也是这样,不论自己写得好与坏,我都想写,把乱跑的捉摸不定的感受落在实处。想得多不是件好事,使你不仅要面对真实生活的同时,还要抽出一部分精力解答心中鼓起的问号,有很多的自身问题等着我去追寻,梳理和解答。这些混混沌沌纷乱无章的思绪充斥脑海,让我无法喘息。想得太多又是件好事,尽管还不太明白活在这个世界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但想得多可以保证你持续性地对世界产生联系,敏感地感知周围,尽可能地在心中修篱种菊。你可因此得到宁静,力量,救赎。所以我选择以文字为灯芯,努力照亮存于自我内心的迷蒙灰暗的世界。
我是一个敏感而又粗心的人。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事情,最细微的细节也能引起蘑菇云式思考,没有章法也没有规定,经常想着想着想到了另一个话题,忘记了本来要想的是什么。对于生活,我又是个大大咧咧不太合群的“局外人”,固执地吃几样爱吃的菜,总是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于食堂,超市和教学楼。没有感情问题,所以一切关于感情地热门话题都不曾被我关注过。热衷自我提升,但也是最容易囿于泥潭而不自知的那种,简而言之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代言人,更准确地说,眼高手低且懒到骨子里。这就导致我经常性地进入“想提高自我——寻找方法论和工具——制定过于完美的计划——不去做导致遗忘”的死循环。
不过还好,自己也不是完全无药可救,就在反反复复跳入死循环的过程中,量的积累引起了质的改变。我迈出了第一步:打开文档,输入字符。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点,时间节点。当然,这种收获感也仅仅限于我这类“行动力?不存在的”人,有很多说做就做的人,我很羡慕他们。
懒惰和懦弱如我,也有想变好的心。点开微信,微博或者是知乎,看到许许多多励志or很拼的同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顿生一股重拾过往风采开辟新生活的热忱。想学ps,pr,想有个好的文笔,中英文切换自如的能力,想出去旅游看世界,试试酷到不行的国际义工项目等等,都是我给自己许下的愿望和设立的目标。然而热情终会退却,我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停刷着社交软件,读着不喜欢的专业,吃着热量很高的垃圾食品而空想有一副好身材,过着最典型又最普通的大学生活。
折腾和忘性大如我,对这个激起热情设立目标的游戏乐此不疲,在看过了那么多干货方法论之后,才逐渐知晓“重要的并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这个道理。(知道了也并没有立马去做)。就这样前前后后浪费了一年时间,偶然在某个晚上头脑风暴将歇未歇之时,强烈的想要用文字记录的想法占据了整个脑海(也就是昨晚),苦扰了我多时的行动力不足问题找到了出口,我开始做了,而不是停留在脑海和口头的那一条条待办事项,我开始刨除所谓的方法论与捷径,只是单纯地码字,毫无杂念。这个节点,我称之为时间节点。在节点之前,你不是做不到,也不是不愿意去做,只是没有到你的节点而已。这需要时间,需要勇气,需要抛弃自己的完美主义和惰性情绪。而在节点之后,积攒许久的力量终于爆发,你选择脚踏实地,认真地对待自己作品,大量输入,有效输出,找点事情做,有可以证明自己来过的证据,这便足够。
第二点是问题节点,这也与时间节点异曲同工。你可能一直被一个小问题困扰,它可能真的是抽象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习惯,一个不愿意告知他人的秘密。但关键点是,你被它困住,你想要挣脱。遇到这类情况,我有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运用一个小技巧,拿出一张A4纸和一根笔,在纸上写下困扰自己的问题,譬如“我为什么不开心?”“我为什么总在小事上浪费时间?”等,注意一定要把问号带上。然后在问题下画一条横线,开始写自己的答案,不超过六个,每个答案也不能超过20字,写完之后保存起来,问题多了就用夹子夹着当个册子。等到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找到相应的困扰自己的答案,从而终结问题,不再困扰。
态度是讲究真诚的,接受问题本身,不避讳面对它,承认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也许这就是你的思考方式呢。然后重复上段过程,几次循环往复,问题的困扰作用就自然而然地减轻,而你也自然而然地不再想起它。问题节点是表明克服自我弱点和心里魔障的胜利。
这是我对于自己心理路程上两点收获的分享,对于我本身是很受用的。不强迫自己,跟着自己的心走,时间到了自会有出路,心里领会了答案自然就不被束缚,减少了很多逼着自己又因做不到而产生失望的时刻。
这里是无尾星群,以后还会有碎碎念,书评影评和自我成长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