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间,家有宝贝的几个同事进行了一场争论: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否需要上英语培训班?
一方观点说,语言类学科需要长期的积累,到了高年级就没有那么好的记忆力和背诵的时间了,提前学一方面可以培养语感,一方面也是为日后做打算。
一方观点说,语言就是拿来用的,小朋友连中文都还没认识几个,没必要去学第二语言,再说了,平时没有语言环境和使用的需要,学了也是白学。
双方各执一词,都也有佐证和道理,争到最后不了了之,各人都怀揣着满腹的不确定,继续各自的选择。
一、学与不学,赌的是定力
人是从众的。“以前我也很佛系,但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日子久了,不光学校老师会明里暗里的暗示让你补课,连孩子自己都要主动要求学。”一位“过来人”妈妈感慨。 《小舍得》中的佛系父母,也在孩子上培训班的问题上大伤脑筋,学不符合孩子成长和休息的需要,不学可能就会错失更好的发展资源和平台。
在环境、营销、生存竞争日趋严酷的大背景下,选择背后是价值观、人生观的比较,是定力的比拼,是不忘初心的修行。
二、学与不学,赌的是资源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平台说,大意是父母的高度就决定了孩子的高度,父母的能力和资源就是孩子起飞的平台。
现实似乎也如此。清华北大的贫困生入学率逐年下降,不到4%;看看四周有比较好师资的学校,校内的学生也几乎都是家境优渥或者父母背景深厚的;今天对名人的研究也发现,很多史上刘明的英雄之辈,在他所在的时代,都是“有来头”的。
学与不学,就赌在家长给孩子的资源“巨人”的肩膀有多高。
三、学与不学,赌的是人生
学,带来的是压力,是投入,是挑战,在学之前对学什么的选择还考验着父母的智力、价值观和财力,考验着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学习能力和耐力等品质。其中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最昂贵的。
不学,带来的是认知的损失、机会的损失和平台的损失等资源损失的可能性,考验着父母的能力、人品和家庭的文化属性,考验着孩子的天赋、品格和个人能力,甚至还有运气。
在教育资源的问题上,似乎也冥冥中符合这样的规律: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圣经》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培训班只是目前这个特殊时代学习异化和扭曲的产物,被资本裹挟着,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一方面却又更大程度的加剧了人的阶层分化和不平等。在这其中,陨落的是人性和人命。
保持初心,忠于本心,似乎才是在这怪异扭曲漩涡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终极法门。
这场豪赌中,你的本心还在吗?是输是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