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滨在这个冬季火了一把,在铺满雪花的土地上,来了一支支不为人知少数民族,其中一支叫鄂温克族,他们戴着鹿皮帽,穿着鹿皮做的衣服,特色十足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冲击着我们那震憾的心灵。人口稀少的他们就像流淌在深山中的一股清泉,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又是那么的寂寞。在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了一种宁静、平和。一下子无比渴望地了解他们,就找来了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了起来,爱不释手,沉浸在里面随着他们的悲欢而悲欢,随着书页的翻转,思绪从他们的故事回归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该如何自处?
人与自然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虽然有一种苍凉和悲壮,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人和自然的相识相依相伴。
在书中我们知道鄂温克族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以放养驯鹿为生,他们采摘春天的花草为伴,享受夏日的雷雨,在秋日落叶中放声高歌,在凛冽的寒风中点起熊熊燃烧的篝火。他们敬畏自然,吃东西会先祭祀,吃完的骨头不能乱扔,需要柴火时拾落叶,捡掉落的树枝,实在要砍伐也是砍伐那些干枯了没有生命力的树……遵循着自然的规矩,世世代代相传。
自然的馈赠在作者身上体现的也很深刻,我惊艳于她在书中语言,你看那些句子,对自然没有十足的情感,是很难想象的到的。书中的比喻,比拟,移用等都是跟大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的。
“我和列娜像两只蝴蝶离不开花朵一样绕着母亲飞”
“他像盛夏时飘来的一片云彩一样,给…带来了阴凉,让他们心境平和”
“她抱着伊万,就像一棵大树揽着棵小树,像一头母熊抱着个熊仔。”
“山鹰的翅膀变成暗绿色的了,好像谁揭了一片绿苔披在了它身上”
“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白桦树是个好裁缝,它能自己给自己做衣裳穿。”
“他年轻的时候就像一棵碧绿的汁液浓郁的青草……”
“他端着碗的手就像遇到寒风的火苗一样,一直哆嗦着。”
“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的鼓声了”
“他看着达西,就像一株枯萎的草,在看着久违的雨水,满怀期盼和感激念。”
……
人在自然中来,又在自然中去。我们在自然中得到了很多,可是反赠回去了多少呢?作者在跋中写到,上帝把人抛在凡尘,不就是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答案吗?问题是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坏性的生存。反思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在发展的同时真正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
在作者的笔触下,这个游猎民族表现出来巨大的包容和善良。他们哪怕背后是万丈深渊,也依旧上演着人世间最朴实和真挚的情感。
他们的萨满可以通神,可以治病,可每次都要付出代价,通常是一命换一命的,他们纵然知道危险,也依旧还毅然决然的伸出援手。面对偷盗他们驯鹿的盗窃者,奄奄一息的少年,妮浩还是选择用即将出生的孩子换了少年一命。尽管痛苦,无奈,却依然坚定地选择。她就像一个曾经很富有的人拥有一个大粮仓一样,如今那粮仓因为众生的饥饿而空空荡荡的了。
达西向婚礼当天就成了寡妇的杰芙琳求婚,大家迷惑不解,家人更是反对。可达西却说:“金德不要她了,她都嫁到我们这儿了,是我们的人,她成了寡妇,又是个歪嘴,我要是不娶她,她跟谁呢?她太可怜了?”无关情爱,只是担心对方的处境,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责任,选择了相守一生照顾对方。如今我们会计较很多,尤其是个人的得失,在妮浩在达西他们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爱在自然也会有恨有怨,这些群体之间没有过多的教化,他们的启迪是从自然中感悟而来的,他们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对有怨有恨的人没有过多指责,采用的是理解,耐心和包容,把一切交托给给时间,顺其自然,在他们看来,存在即是合理,善恶聚散皆看缘。
人与社会
社会不断地在发展,当一切和他们原始游猎民族发生碰撞时,他们又该何去何从?这是作者的反思,也该是我们时代的反思。
迟老师在《土著的落日》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和孤独!当我在达尔文的街头俯下身来观看土著人在画布上描画他们崇拜的鱼、蛇、蜥蜴和大河的时候,看着那已失去灵动感的画笔蘸着油彩熟练却是空洞地游走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了一团猩红滴血的落日,正沉沦在苍茫而繁华的海面上!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地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小说能打动人,是因为它表现除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读这篇小说,犹如夏天在茂密的树荫下置于微凉的清水中,迎面微风徐徐而来,一切是那么美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可夜幕已拉下,家人在等待,带着不舍和遗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