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大出来,已是下午五点左右。
今日途步一整天,已经到了人困马乏的状态,想到已经决定明天离开上海,想想还是去网上说的法租界一带去看看,毕竟千山万水而来,免得以后存留遗憾。
出了地铁口,就是一条马路,穿过马路,只见这一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沿街一排商铺林立,是老旧房子的模样。
站在一处人流进出的弄堂口,抬头一看,"田子坊"三个字文文气气地写在头顶的横牌上。感觉类似小吃街一类的闹市之地。
房屋低矮,但大多呈两层的样子,一层营业,二层有些是雅座类的,有些好似住户或茶室,是旧上海的老房子,但是各种创意类的招牌琳琅满目,那旧房子所蕴藏的历史的味道早被冲击的淡如云烟。
人太多了,弄堂狭窄,刚入弄堂口,就感觉需挨了前面人的脚后跟挪步。走在我前面的一个洋人背着黑色双肩包,手里扛着一台单反相机,因为想走也走不快,只能跟在这洋人的后面挪。
心想,也不错,正好可以跟这洋老外学点摄影手艺,看他是怎样选景拍照的。正想着,就见他抬起相机,对着对面二楼咔嚓一声,迅速收回相机,目光已转向别处。速度之快,令人惊叹!我抬头一看,原来那二楼上的两扇老窗户半敞着,临窗一个长发小女子正回转身去,嚯!眼疾手快,不知拍到的小女子是回眸一笑,还是倚窗沉思?
田子坊的外国人的确特别多,由其欧美白色人种,他们或背着双肩包夹在人群中悠悠然东瞭西望,或坐在某个咖啡桌前漫不经心地品茶聊天。在我的眼里,他们是旅途中的一幕异域风情。也许此时此刻这老旧房子下的新生活亦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了。
一边胡思乱想一边走,小吃都巨贵,有好几家在卖一种像苹果一般大小的椰子,放在什么加热器上加热,看上去热汽蒸腾,不知道是什么味儿,出于好奇,一问价格,好几十块。超级贵!
这些东西促使着卖的人喝三吆五招拦顾客,火热进行。买的人也兴致盎然,围聚一团,都是年轻人比较多,毕竟包装精致,创新创意,很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有一家卖啤酒的,门口贴了满墙的瓶子盖,还加了许多条款,不许手动,不许触摸,等等,看起来孤傲的很!年轻人都喜欢这款吧!个性呗!
拐过另一条小弄堂,又是卖艺术品之类的东西,也都是个性十足,有个书店,只有几本书,装修的艺术感十足,搞得人只能敬而远之,也不敢去问价钱,估计都列入奢侈品行列了吧。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实用的,比如那个在上海随处可见的上海女人小香盒,还有小小圆形花色铁盒子装的雪花膏,小方块丝巾,小件银饰品,手工制作的牛皮包等等,都精致的很,在我看来都是华而不实的小玩意,并且大多数东西在任何地方的旅游景点都有兜售,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上海特色来。
但这一切,的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潮流,跟风流行,满街流行红裙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年轻人追求个性、独立、自由、实现自我价值正形成一种潮流。
随意转了转,转到一个小弄堂未尾,人变得稀少起来,于是就直接出了那条弄堂小巷子。
这里是一条长街道,临街没有高楼大厦,街道两边都是比较老旧的房子,有几家店铺,门可罗雀,看来人都聚集在田子坊的市井里弄里,两个人就沿街走,心想网上说的法租界应该就是这里无异了,也包括田子坊。
1849年到1943年法租界在中国的存活历史接近百年,对中国由其对上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时的旧上海一面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经济的福利,一面沉受外族的统治和欺辱,这其中滋味只有那些过往的历史才能真切体会。这都是旧中国的落后和弱小所造就。
想今日那些来旅游的洋人们追随历史变迁,来到这里,也不得不感叹当今的中国己非他们老祖宗眼中的中国了吧!
夜幕降临,街上也昏暗起来,有一处老房子门口站着保安,墙壁上刻有小字,大朱过去仔细看那些小字,前面一个人拉着一只大狗遛弯,我因为怕狗,没敢过去,好像听他说是原来的警察署。幕色中,我回头望了望,一切都在暮色里了,灰蒙蒙亦不十分清楚。
再次折回田子坊,发现有一家买上海豆花的,闻着香香的,有点家乡的味道,此时已七点多了,肚子早就饿了。看我在那个地方踌躇,大朱问我是不是想吃,我说,"明天就要走,上海的特色小吃还没吃,怎么行?"
于是两个人坐在那弄堂过道里,靠墙半尺宽的桌面上叫了两小碗豆花。
豆花真好吃, 真的超级嫰,最棒的是那嫩嫩的豆花里又加了叫老虎脚爪的东西,有点像切成丁的酥油条,香喷喷的,嚼在口里,脆脆的,又软软的。我要了没放辣椒的酸辣味,回味无穷!关键是它是纯正的老家酸爽味,但豆花比老家的嫰,还加了好吃的老虎脚爪,葱花,香菜,榨菜末……
哎!好吃的不能说太多遍,否则肚子又该咕咕叫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