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及到情商的时候,会倾听仿佛成了必要条件之一,那为什么要去倾听呢?要怎样去倾听呢?
想想两个人在一起对话,话题大概就是人和事,讨论别人的话题除外(八卦话题,大家随便说),从这些话题内容的对象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我,对方以及事情。
当我是话题的中心时,听别人讲与我有关的内容,大概率就是表扬、提建议了。对方表扬我的话,我怎么会去打断、不好好听呢,我甚至希望他可以多说。对于不太入耳,难以接受的就是别人指出我的缺点、向我提建议的时候,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更多可能关注在前者,纠结于被他人否定,而非重要的建议上。这个时候,情绪占为上风,缺乏理性的分析。学会倾听,就是让自己回归理性,冷静的看待别人的话语内容,抓取重点,看对方是真的在否定我,还是真心的想让我变得更好。
当话题是围绕一件事情的时候,大概率就是在讨论这件事情了。因为我的观点只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产生的,可能不够全面。讨论,进行思维碰撞,考虑的事情也能看得广而深。这时,学会倾听,放下自己的立场,听听别人对这件事的理解,重新认识这件事,不同的角度,让这件事情的面目更加立体,而不是一味秉持自己的观点,而认为别人想的都是错的。
当话题是围绕对方,往往也就是对方向我们诉说自己的苦恼、发泄情绪时,这种倾听也更为常见。如果有人向你倾诉,首先,恭喜你,你遇到了一位愿意向你展示软弱、相信你的朋友,这份信任弥足珍贵,需要轻轻呵护。其次,认真倾听很重要。
大部分时候,别人向我们倾诉,只是为了将挤压在心里的情绪释放出来,就像很难过时一定要哭出来一样。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你给的建议,而只是你的陪伴。所以无需有压力,想着一定要给他一个合理的答案、让他渡过这道情绪坎,我们只需要陪在他身边,让他自己慢慢发泄出来就行了。
就像写日记一样,有的时候,我们有情绪,只是知道大致原因,但当开始将这些情绪写下来,逐渐深入,不断发掘,和自己对话,直到追寻到让自己苦恼的源头。最后发现,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只不过是自己放大了情绪而已。
而我们倾听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让别人慢慢挖掘自己情绪积压的过程,挖到最后,或许自己也就想开了,也有了答案。
听可以,那怎么做才算是倾听呢?
首先,有回应,不至于让别人产生自己是在和一堵墙交流的感觉,要让别人知道你一直都在听,可在恰当的时候时候回应嗯,对,或者遇到好笑的事情,发出笑声等。这些积极反馈,都会让别人更有欲望和兴趣继续说下去。
其次,可是当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别人知道你是在关注这个话题,并且展现出了兴趣。这种引导的方式可以让对方说得更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人,也可以让对方更加尽兴的聊天。
最后,也是更加高层次的方法:感同身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这个话题,和别人保持同频,也就更能捕捉到对方的感受。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这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立场,所以往往看待、分析问题的时候,都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出我们立场的观点和想法。
因此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感同身受。它这么难,该怎么做呢,感同身受,其实也是说的同理心。它需要我们忘记自己,想象自己是别人,看他所处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种种,设身处地的去感受。
这种技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了解对方的境遇,也需要理解对方的行为,必要时也能充分忘记自我。平时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在了解他人时,也会有方向可寻。
无论聊天的话题是什么,都要学会倾听,并不仅仅是学会倾听的技巧,还有如词本身含义一样,要听。打断别人讲话、别人说起什么,立即就将话题转至自己身上、每一句话都离不开“我”,这样不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还展现得太过自我。
最后,大部分时候,我们不会记得谈话的内容,而只记得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感觉。你想在别人的印象里是一个喜欢打断别人讲话、自我的人吗,如果不想,别人在讲话的时候,就好好听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