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遗址
刘公岛地处黄海北端,“疏峰拱秀,砥柱中流”,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共扼渤海咽喉。清光绪十年(1884年),北洋水师进驻。十三年,清政府确定在威海卫建设海军基地。翌年,北洋舰队编成,丁汝昌为提督,拥有战舰22艘,另有练舰、鱼雷艇等20余艘。同时开始修建北洋海军的指挥机关提督署及海岸炮台、铁码头、船坞、弹药库等军事设施,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相继竣工。 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翌年1月,日军分水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外海面与日军激战数日,损失惨重,退守港湾。陆战清军再败,刘公岛遂成孤岛。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港湾内北洋舰队发动8次进攻,均被击退。提督率北洋水师拼死抗争25个昼夜,最后在舰队洋员和主降将领胁迫下拒降自杀,刘公岛落入敌手。 经过日军占领时期(1895~1898),英国租借时期(1898~1930),日军第二次占领时期(1937~1945)及国人自管时期(1945至今),北洋水师的设施虽有部分改变,但多数保存了下来。
北洋海军提督署
亦称水师提督衙门。在刘公岛中部偏西,依山临海,坐北朝南。建筑为清式单层举架,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建厅堂三进,周筑围墙,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居中,额题“海军公所”,李鸿章手书。门前构筑左右角楼和东西辕门,为大典会操、鸣金奏乐场所(图5-1)。西南建二层小楼式 望台。院内厅堂均以正厅为中心,两侧为配房和厢房,共68间。正厅自南向北分别为礼仪厅、提督厅和祭祀厅。配房和厢房分别为总兵、副将、洋员教习办公室及提调室、文武值班室等。正房与厢房之前,皆出檐构成前廊,三进之间,又分别在正厅东西两侧以南北走廊相贯通。二进院内建有地下储水池,容积约300立方米,设两个明井口,上覆铁盖。在日、英占据时,建筑物遭破坏,部分被改建,英国人还在一进院东侧新建水兵俱乐部。新中国建立后,提督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使用,1978~1984年进行大修。1985年4月移交地方文物部门,并设刘公岛文物管理所,在正厅内举办甲午海战陈列。至2002年底,开放礼仪、威海清军防务设备沙盘、北洋海军、北洋海军将领群像、军舰模型、威海之战、文物展、丁汝昌殉难处、甲午战争研究成果等11个展厅。
甲午海战纪念馆
位于刘公岛旅游码头东约300米处,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甲午战争悲壮历史的纪念馆。馆高18米,造型奇特,犹如数艘相互撞击的舰船悬浮在海面上,并有一尊高15米的北洋水师将领塑像与整体建筑融为一体。占地1.42公顷,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1993年由刘公岛管委会与广东河源华冠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总投资6000余万元,1995年6月开业。海战馆内设序厅、北洋海军成军、颐和园水师学堂、丰岛之战、平襄之战、黄海大海战、旅顺基地陷落、血战威海、尾声厅9个展厅,采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和声光电技术,再现了北洋水师成军到覆没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