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习性和品行多少也带着父母的影子,带着父母教育的影子。我挺认同的。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能为人父母,其实反过来想想,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家庭里的权威、地位、话语权、控制权其实都是孩子来成全我们的呀。而孩子们却极少极少有参与支配这些权力的机会,他们只能是被控制、被操纵、被影响。孩子们看见父母和睦了会傻傻地乐;得到父母认可了,夸赞了,走路都是跳步的;在低落失意时候,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会感觉即使失意也不会妨碍他们继续前行。孩子们心里的世界是否美好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18岁前,家----就是孩子的世界。18岁后,家----成为孩子独自探索世界的原动力。
很多父母并不愿意相信“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样的说法,因为,如果要父母们接受说法无异于要他们面对这样一个尴尬和恐慌----原来他们看到的孩子的各种“毛病”(注意这里双引号)都是来源于自己营造的家庭和自己,父母们会难以面对这个局面或者“失败”,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威、话语权、主导权、控制权等等在这一刻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挫败感,所以很多父母选择否认和逃避。其实,这些都是自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才拥有的权力,而孩子们从来都是无条件地爱着父母恋着家,他们也不会主动要求去参与权力的支配和运用,他们只是被动接受着父母给予的一切。在这场被孩子成全的权力场中,孩子是一个被极度边缘化的角色。而大部分父母都是在滥用着这份权力。
心理分析在心理科学发展中已经有近两百年历史,在分析人的意识行为中,无一例外最后还是会追溯到来源于父母、家庭的原始影响。小时候不能化解的结就是说小时候发现了却没有解决的问题会慢慢成为人潜意识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当孩子大了,这些影响会放大地破坏孩子完善人格的建立,对孩子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因为孩子需要消耗相当多的精力和能量来处理与原生家庭未了的纠缠。
如果父母能客观接受这个说法,注意,接受并不等于自责,自责对解决问题作用不大。只有从接纳自己开始,才能冷静地展开思考。就像维修一部机器,你总得找到原因才会知道是该更换保险丝还是该更换螺丝还是该换电路板如此这般,才能让机器重新顺畅运转。只有找到缘由,才能从相对正确的方向出发去解决问题啊!若非如此,只能是陷在问题的泥泞里而无法自拔。所以,好好观察从这面“镜子”里投射出来的你看到的所谓问题,好好从父母自身找原因,对于你想懂得孩子的成长是件很有价值的事。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是不是应该邀请孩子一同参与讨论他们自己人生的这个主题?了解和理解,我们做到了几分?孩子成长是一种纯真的力量,他们需要父母一直相信,一直相信……。放下说教,审视自己,做好自己,用行动引领孩子。这场讨论,父母只是主持人,你有保持中立的勇气吗?有不使用权力的勇气吗?如果动摇了就赶紧思考一下,要怎么样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引领孩子?谁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谁都没有经验,谁敢保证会一次成功?你有勇气面对自己引领孩子“失败”的挫败感吗?孩子是父母成长路上最好的伙伴,是的,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父母更需要成长。这里可能需要再重申,挖出来父母在引领中的问题的意义是为了找到缘由,从相对正确的方向去解决问题。(自责和责备真的没有意义)。
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能成为父母,才能拥有权力。而孩子们却从来没有要求过在这里面分一杯羹。仅从这个方面来说,不要否认,孩子确是家庭里最弱小、最无私、也很容易最无助的一个,孩子们也是最完美、最值得拥有美好的那一个。
如果父母们有勇气审视自己,“打碎重来”,把权力----控制权、话语权、操纵权、主导权等等这些真诚地邀请孩子一起分享,把孩子赋予我们而被我们运用的炉火纯青却毫无意义的“威严”深埋起来,那真的一切都未算晚,任何改变都会发生,孩子们肯定会给我们一个奇迹。我们只需一直坚定地相信---他能!到最后,你终会发现,在与孩子搭伴成长的历程中,自己也获益匪浅,更成就了一个越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