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沧海说:一个人时常地温习以往学习的知识,就能获得进步,达到极致的境界,可以称圣人。孔圣人为什么那么受人尊敬?就是因为其有异乎常人的学习能力。
我更倾向于圣指的是一种崇高、完美的人格,孔子是这种人格中至极者,是全德之人,所以被称为“至圣”。孔子所教,以道德始,以道德终。有余力,则学文。
再谈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的“学”指“为己之学”,“时”如“斧斤以时入山林”的“时”,可以理解为“在合适的时候”。“习”是“鸟数飞”,即雏鸟练习飞行的意思,是实践,而不是简单的“温习”。
小孩子的天性就好奇,喜欢模仿,看见什么都想学,学习一项技能会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其乐融融。我带自己孩子的时候还没体会到,带妹妹家的孩子玩,才有了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
妹妹家的孩子一岁多点,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春节前的一天,我抱他出门转悠。人民路上停着一辆大吊车,正在往高高的路灯上挂灯笼。小男孩天性对大吊车感兴趣,目不转睛地盯着看,我随口说了一句“大红灯笼高高挂”,小不点开始模仿。他蹦出一个“大”字,便欣喜地咧嘴笑了笑,继续学下去,我时不时重复说,做示范,经过多次重复,念出了“红”字,马上便把“大——红”两个字连起来了,虽然很不流畅。
他兴奋地笑了笑,继续往下学。只见他一会鼓鼓腮,一会缩缩嘴,一会伸伸舌头,一会卷卷舌头,发出一个音后便会停下来,仔细聆听我的发音,比较以后再尝试练习,经过一番折腾,终于说出了“灯——笼”两个字。
他激动得舞动着手臂,使劲蹬蹬腿,饶有兴趣地继续往下学。费了好大劲,学会了“高”字,接下来可把他难为坏了,你看他一会眯眯眼,一会皱皱眉,一会甩甩头,舌头卷过来卷过去,就是说不出“高高挂”三个字。他那时最多能蹦出两个字,这三个字显然超出了他的能力,他有点着急了,吱吱呀呀地叫着,似乎很生气。我便拍拍他,安慰说:“走了,咱回家吧,不学了。”谁知他更愤怒了,挥胳膊蹬腿,肚子一鼓一鼓地上下起伏着,表示抗议,念着“高”,又开始练习了,“挂”字也能说出来了,却和“高——高”两字连不起来。经过反复琢磨,他竟然创造性地说出了“高——高”“挂——挂”。这一下,他兴奋得手舞足蹈,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挂”。
为了学会这句话,我们在路边溜达了一个多小时,不在乎天寒地冻。回到家,他不断地给大家重复这句话,笑得真开心啊。
纯粹为己学,根本就不觉得苦,“學”才是一个追求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改正着自身的缺点,不断地接近着完美,不断地得到潜意识的奖赏,咋能不高兴呢?
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有几个学生能这样快乐主动地学习?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谁愿意没事老去复习复习的?谁从复习中得到快乐了?反而打游戏等才乐此不疲。为什么呢?是谁扼杀了孩子们好学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