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莺歌
古人治病,大毒十去其六,常毒十去其七,小毒十去其八,无毒十去其九。在用药时,不能等到病完全去除才停药,越是用猛药越要要停药。这种用药的原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坚守中道,避免极端。
治病用药要坚守中道,不走极端,做人做事也应如此。
用药为什么要坚守中道,避免极端?是药三分毒。药物的毒性可以治病,但药的副作用同时却不可避免地损伤其他健康的器官;如果病毒是敌人的话,用猛药的结果必然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甚至可能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形。然而外敌入侵,也不能不出兵对抗。最好的方法就是全面权衡利弊,在抵御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
用药要选择中道,做人做事也要避免极端,合理把握好一个“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国人特别讲究中庸之道,凡事都要把握好分寸。好的水质肯定对鱼的生长有利。然而,水质净化地太纯净太好,也使鱼类丧失了所需要的微生物,对鱼的生存适得其反。人要明察秋毫,但是,如果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过高的标准、激进的手段、粗暴的方法来要求和对待别人,自己也可能会变成孤家寡人。
卫国的蒲人据蒲地反叛。孔子为了安全出城,和蒲人订立盟约:蒲人放孔子出城,孔子答应蒲人不去卫国报信。结果孔子前脚出城,后脚就去了卫国报信。在大义问题上,孔子并没有极端地恪守信用,而是用道义来作为准则,灵活的处置眼前的问题。
尾生与女子相约桥下,水涨而女子不至。尾生认为自己应该信守诺言,于是在桥下抱着柱子最后被淹死。孟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信用固然要坚守,但是坚守信义也要避免走极端,因为极端的信用也会导致极端的结果,最后与讲信用的初衷背道而驰。
坚守中道,避免极端。中道是什么?是中间的道路,是温和的道路。极端是什么?是思想的偏激,是行动的激烈,是方法的简单粗暴,是一种不计后果的盲目和冲动。避免极端必须以坚守正道为前提,在坚守正道的前提下选择中道。选择中道、避免极端需要要有全局眼光,理性思维。要学会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做事情。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负面的影响;既要着眼于目标的完成,也要理性选择完成目标的方法和手段。要认真权衡,仔细比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最佳着力点,用最好的选择实现最好的结果。
用药要适时适度,做人做事也应该坚守中道,避免极端。暴雨雨量充沛,但破坏力也大;小雨和缓,却能滋润万物。铁蹄之下的征服纵然所向披靡,但所过之处却生灵涂炭;和平之舟的建造虽然耗时费力,但扬帆出海却能使人心所向、海晏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