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6章摘抄:
学会倾听。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P218)
说与不说。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了解自己,也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关注自己。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多多少少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又因为这个结论,进而低估他人的评估能力。要知道,重视和尊重往往来的比我们想象的晚很久。绝大多数人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总处在“等不及”的状态,反而弄巧成拙,一辈子不可能获得哪怕一点点重视,更不用提什么尊重。(P221)
交流守则。如果我们作为讨论的一方,发现对方已经不再(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讨论吧,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这种争论害处很多:浪费时间,影响情绪,把对方变成敌人,失去更多朋友……(P226)
每个人最终拥有的能力都是靠积累获得的,积累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想明白这件事,就很容易做到心平气和,不至于像挨了打却又无能为力的孩子一样生自己的闷气然后开始仇视社会。(P226)
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一个——退出讨论。(P228)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一方抛出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对话就应该结束了,因为说这句话的人已经把自己的脑壳闭掉了,或者干脆毙掉了。(P229)
所谓的“主流”观点并非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而是因为它恰好适合(或者迎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觉,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接受很多看法,这些看法,越是隐蔽,就越是稳固。最终,它们会形成一个缜密的筛子,使我们只接受符合这个筛子的看法,而筛掉不符合这个筛子的一切。一个人经历这个过程越久,就越分不清楚那些“已接受的看法”究竟是被灌输的,还是自己的。(P230)
正确复述。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你的意思是……是吗?”“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P234)
勤于反思。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使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读杂书);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P239)
【思考】
这一章关于“交流”的内容,让我想起看过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中提到的一些技巧,它们包括:1.区分观察和评论,能够不带预设地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具体指出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物;2.区分感受(Feeling)和想法,能够识别和表达内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状态,而不包含评判、指责等;3.体会与正发生的事情和感觉相关的需要——所有人共通的需要(如食物、信任、理解等)——是否得到满足;4.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确实是请求而非要求(希望对方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关心(Compassionate giving),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惭愧、责任等)。
这些技巧服务的目的是使人友爱互助。它们的使用是基于以下的意识:1)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Interdependence);2)与人协作(Power with)而不强迫(Power over)。
NVC(非暴力沟通)技巧强调我们对自身的感受、行为以及对他人做出反应时的选择负责,以及如何致力于建立协作性的人际关系。NVC认为,当我们专注于澄清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分析和评判,我们将发现自己内在的慈悲;通过强调深入的倾听——倾听我们自己以及他人,NVC有助于促进相互尊重、关注和理解,进而引发双方互助的愿望。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陷在因争论引发的恶性情绪(焦虑、愧疚、气愤等)里,久久无法继续专注于工作和学习等重要任务,不知不觉中耽误了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演变成争论的讨论往往是因为参与者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或者“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并指责对方,对方产生抵触心理,于是同样用非理性的方式还击。为了避免无意义争论,最好的方式是——停止讨论。
【行动】
1.参与者(包括自己)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或者“自以为是”时,停止讨论。
2.警惕被灌输的非正确想法。
3.学习良好的沟通方式,而不是被情绪牵制——“每个人最终拥有的能力都是靠积累获得的,积累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