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给儿子蒸鸡蛋,切胡萝卜丁的时候,我先竖着切片,切完片之后,便像剁肉那样来回剁,最后剁成不规则的各种小丁。毫无章法的乱剁,萝卜丁自然有大有小,品相十分不好。
我突然想起,从儿子八个月时另起炉灶做饭,到现在快一年了,厨艺长了,可是刀工丝毫没有长进啊!就这样的切菜水平,执掌餐桌肯定不行啊!
300多天,每天2顿,每顿最少2样蔬菜,这样算来,少说也切了1000次菜了,刀工仍旧跟最开始进厨房的时候一样,“成果”惨不忍睹。做的菜只能喂喂孩子,根本上不了席面。
究其原因,一开始切菜就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仔细想想,我切丁是这样切,切菜也是这样的切,就这样错误地重复了上千次,成品还是跟最初的时候一样,唯一不同之处就是速度快了。如果一开始我选择了正确的刀法,加上这么久的练习,切出来的萝卜不敢说非常漂亮,一定也拿得出手了吧!
这件事真是让人细思极恐。从切菜这件简单的小事说起,如果我们的读书、写作一开始就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那么我们坚持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最后的结果好的话是绕着原点踏步,坏的话可能背道而驰。
02
我参加过三次高考,依旧没有考上理想大学,我甚至想过再复读一年。那时候,我的毅力和坚持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都认为我是个“有志气”的人。我喝着各种鸡汤,认为只要肯付出,人生肯定会有所得。可是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回报给我想要的结果。
很庆幸,我没有再去复读。那天我回到母校,坐在教室听高三老师讲课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即便我坚持十年,结果仍旧是一样的。当时的我一直以来认为我没有考上的原因是不够努力,所以三年来我一年比一年努力,可是结果呢?只是每年比前一年多十几分而已。
其实,我是用错了方法。
文综的复习,我总是背概念、背原因、背意义……各种背课文,却从来没有用过思考,没有透过事件去分析背后的实质;每道题在我眼里都是新题,我根本不去深究它与之前做错的题有何联系;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总是跳着走,却从没有下功夫把它克服。
如今看来,我的高考复习,只是一天天机械地重复。这样的重复,即便重复上万次,也带不来质的飞跃,除了让你大脑负责这一段的回路更畅通一点,别无用处。打通不了新的回路,建立不了新的链接,重复只不过是白费力气。
03
我之前有一个同事,从事某一项工作20余年。一次,我把相同的工作分派给他。散会后他来找我,问我具体做法。我笑着说:我只是个新手,您做了这么久,经验比我丰富得多。应该是我请教您才对啊!他摇了摇头说:之前每次分派任务都是告知具体操作方法的,您不告诉我方法,我怎么知道怎么做?
后来,我了解到,这位工作了20余年的老同志,之所以一直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且从未有过升迁,原因是他只会按照具体操作方法执行。
比如,你给他一个标准,他就完全按照标准进行“一刀切”;你给他具体方案,他就一丝不苟按照方案执行;他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完全按照上级的指令办事,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会请示领导。
这样的人,工作确实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岗位上,可是对领导来说也没什么用处啊。作为下属不仅要多请示汇报,按要求办事,还要学会谏言谏策,当好“智囊团”。一味地服从,即便从事工作时间再久,仍旧不能独当一面。
这让我突然想到,如果写作者只是一味跟风迎合,不思考自己的写作风格,不打造自己的“名片”,有一天一个很好的机会放在面前,他会不会因为没有自己的“特色”而错失良机呢!
04
坚持,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谁也不希望自己所有的努力到头来都是白费力气,我们拼命说服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强迫自己不去想万一方法错了的后果;我们用大碗大碗的“鸡汤”安抚自己想要跳脱的心,可是这样的坚持,一定会带来好结果吗?
别人告诉我们,我们的努力终将美好,我们幻想着美好的那一天的到来,可是,它真的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吗?还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
方法不对,再多的坚持也是枉费。就如我切菜,不按正确的方法,重复成千上万次也切不出完美的作品;就像我高考,一味机械重复,根本不会思考,即使再考十年,结果也是枉然;就像我同事,只会按照标准做事,不反思、不总结、不创新,一辈子只能在混死在一个岗位。
我们的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开始,不总结自己文章的优劣,不回顾写作的方法,不反思编辑和读者给我们的反馈,不敢于创新和试错,不建立自己的核心写作体系,机械重复昨天的思考,这样的日更,恐怕再写十年,也很难有多大的成绩。
所以,在坚持的路上,还是需要时时审视自己的方法。方法不对,果断抛弃!不要轻易相信“一万个小时”的坚持理论,建立在错误方法上的坚持,永远也换不来成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