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读书:目的和前提》,出自德国作家 赫尔曼黑塞。
这篇文章是我偷偷阅读的,没错,课堂根本没学,没讲,没读。这不是个例,课本上除了文言文挨着念一遍,其它我想探讨的好文章一律不讲。除了背诵就是背诵。
很多时候,我也在想既然都不讲,那为什么还要选材。问题在硬式化教育模式下它不允许,大部分人只会在意你考了多少分,几乎没有人愿意在乎你有什么思想和看法。
我是不服的,所以它不让干的,我都在早读和宿舍干了。当读完课本,我觉得,这是本好书,记忆最深的就是这篇《读书:目的和前提》。
很明确,读书为了什么,就是能干什么,能带给我们什么利益。读书的前提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我就继续读下去了。
最深刻的一句话,看到这个问题,便写下来了。“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第一遍,喜悦。为自己在早读时,别人为了6分背了三年时,我脑海中混淆不清的:读书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话语可以回答,而欢喜。很高兴我有一个独立的大脑和思想。
第二遍,愤怒。再翻回来,生气极了。为什么课本上明明白白告诉学生最重要的道理,最宝贵的,高中三年,我们却连见都没见过。这种环境下,也很少有人会翻看除了文言文以外的内容。为什么不讲。为什么要困住我们。
第三遍,无奈。后来再看,挺无语的吧。害,我又能怎么样的。这种情况属实是自己的实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我又能改变什么呢。老师说我太个性,找我多次谈话。“既然在这,就服气,这种模式肯定对大多数人有帮助,不然也不能实施。”“你不服,那就以后改变它,现在说什么都没用。”确实是。我只是无奈。
第四遍,呼吁。但我并没有沉沦,我才不服。大部分人,哦,巧了,我就是那少数人。多读书是最重要的,我管你。喜欢听的,我带着一起读书。哇啦哇啦背三年的,那就去吧。我不想因为只是分数,只是僵死的知识,困住我,学生,任何人,意识理解和独到的思想是没人代替的。现在这社会,这么高速,你赶得上吗,慢点,想想再出发。呼吁大众去读书,在这个处处硝烟的环境,寻一丝清凉。
回到问题,读的书很快会忘掉,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
可以这么理解,“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长到现在的模样,每个人读过的书多了,最深刻的一下子举上几个例子,就不错了。但是,你的气质,说话,思考的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了。也许不久,很多内容就模糊了,但你思考过,认真过,意义就存在。说不准,什么时候,你就发现自己独一无二,不再什么都求一个意义,你想,就做,就有意义。
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朋友,我敢说,肯定差不了。
再说说,现实点,读书是要满足生活。精神点,读书是为了取悦自己。当你不是为了读而读,抛开考试等等。你会为了好像交到一个好朋友,开心很久。书中自有颜如玉吗。
现实家园不一定让你称心如意,但你可以营造一个你爱的精神家园。只有精神家园可以满足你对一切的幻想。
再说,也是延伸。
根本的,大家去根据自己的阅历,喜好,思想,去理解就好。“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独到,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
读书,最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