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求记住内容,是我们在读书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如果用这样的心态读书,实质就陷入了作者的思维框架,但问题在于:作者的框架,作者的逻辑体系,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而不是去记住作者的框架!
所以如果你觉得学习没用的话,请记住下面的话:不是学习没有用,而是因为你没用;因为你没用,所以你没用!
没看明白的话,多读两遍!
改变有两种:一种是潜移默化的,这点可能我们都无法掌控,而且也适合学生期间的非功利性学习,在我看回答中,已经有不少的答主从这个角度解答了此问题,在此不做赘述;另一种则是完全主动的改变,这种改变对我们已经开始工作的人,有着更大的意义,也就是本文要介绍的“触动学习法”。
什么是“触动学习法”?就是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不需要刻意的去记住什么,更不需要做什么思维导图之类的东西,读完以后,把书合上,想想本书中有哪些点、哪些观念、哪些可以拿来即用的东西,触动到了你,那就把这个东西记录下来,然后,去用,去实践,去反复的磨练。
这里的重点在于“触动”二字。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词吧,叫“舒适区”。想要有所改变的人,我们也通常都鼓励他,一定要“跳出舒适区”。那么,读书的“跳出舒适区”在哪里?就在能够“触动”你的地方!
这里简单想一下就明白了:如果书中在你认知范围内的知识,那是处于舒适区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已经掌握的内容,显然无法触动到你,多学无益;而在困难区的知识,因为距离自己太远,以当下的知识水平可能尚无法做到理解,也一样无法触动到你;所以,只有在拉伸区,也就是自己的认知水平可以理解,但却依旧让自己眼前一亮,心里一动的知识,这块刚好可以打动到我们的知识,就是恰好跳出了我们的舒适区,而且在舒适区不远的地方!
那么,通过感性的“触动”选择,我们找出来的这一块知识,就是能够促进我们成长,又最适合我们学习的知识。“跳出舒适区”是成长,距离“舒适区”不远,我们学习起来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压力,就在这一块区域里,不断利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去不间断的实践我们的知识,把这块知识化入自身,这才是真正“有用的学习”!
随着我们不断的触动,不断的刻意练习,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舒适区会不断的向外扩展,原来可能无法触动我们的知识,也开始不断的“触动”到我们,那我们就进行新一轮的“刻意练习”,这就是触动学习法的“成长方法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过书很快忘掉了又如何呢?哪怕我们读一本书,只有一个知识点触动到了我们,促使了我们的行动(不管是观念的改变还是行为的改变),这本书就读的非常有价值,更实现了读书的意义!
什么?你说一本书就掌握一个知识点,这么读书太浪费了?
好吧,我且问你:你读过多少的书,仅仅是读过就是读过?而你又是否能够理解,哪怕是查理芒格,也不过是掌握了100来个思维模型而已?
如果能够真正的促成我们的改变,哪怕仅仅是一个点,也已经足够!
如果还是无法理解,再读一遍我们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