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力成本等要素价格的提升和自身科技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与变革,逐渐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上移动。从国际宏观环境看,全球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南亚与东南亚迁移。在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作用下,我国产业链进行不断的深化调整。
生产要素主要包含原材料、劳动力、土地、技术等。不同行业对不同生产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资源密集型行业对原材料需求较高,会布局在临近原材料产地的位置。而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行业,对劳动力成本敏感性较高,会布局在劳动人口密度较高,人均收入较低的区域。技术密集型主要临近高校、科研院所,更容易吸引人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消费市场区位的变化并不敏感,主要临近生产地,但销售行业需要临近消费市场。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从英国向美国转移。19世纪上半叶,近代工业起源于英国,以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主。蒸汽机和纺织机极大地提高的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随着纺织业发展,对原料需求增加,到20世纪初,美国成为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原材料产地,出于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考虑,纺织服装行业中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纺织服装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随着美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下降。纺织服装行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日本转移。60年代初,日本制造业发展,化工、钢铁、汽车的行业开始发展,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开始下降,到80年代末纺织服装业出口比重几乎为零(见附录1)。
第三次是发生在20世界60至70年代,由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劳动力成本也逐步上升。纺织服装行业开始由日本向外转移。60年代,中国台湾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整个70年代到80年代,纺织服装出口的比重都较高。而90年代开始,纺织服装业出口比重大幅下滑(见附录2)。
第四次转移发生在20世纪80至90年代,由“亚洲四小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7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吸引了纺织服装行业向中国转移。中国80年代开始,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比重较高。2000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包括其他贸易行业;进入2000年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向中高端产业发展,纺织服装出口比例不断下降,目前稳定在7%上下。
第五次转移目前正在发生。目前纺织服装业由中国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开始转移。2000年以后,越南和印度等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比重提升,成为重要出口产品。虽然第五次纺织服装行业转移正在进行,目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家。
虽然纺织服装业的迁移以成本驱动为主,但是前后出现了不同的迁移特点。首先,第一至二次的产业迁移,伴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而第三至五的产业转移则是社会分工深入的结果,并没有引起经济中心实质上的转移。从数据上看,当纺织业由英国迁往美国时,美国的GDP逐渐赶超英国,而加工制造业在由美国转移向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时,输入区域的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超过输出区域。后几次重要的产业转移更多地与国际产业的价值链延展有关,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输出区域与输入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变与升级。其次,纺织服装行业往往成为输入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支柱行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出现行业开始向外迁移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