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食品总是好的?
【原生态物种不一定拥有“好”的基因】
原始作物与人类改良品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可见,纯天然的食物不一定总是好的,它们往往难以满足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
尽管全球约有3万种可食用的植物,但人类仅用了30种养育这个世界
这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为了填饱肚子,走上了对原始作物改良的漫漫长路。
【从自然界到餐桌上——驯化】
植物的驯化是指人类对采集的植物进行种植,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将野生植物逐渐改变为栽培植物的过程。
比如,在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将狗尾草驯化成我们今天吃的小米
【从一到多(一种优良性状到多种)——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可以将同一物种里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新品种中,产生杂种优势,即获得比亲本品种更强或表现更好的新品种。
比如,中国科学家鲍文奎将小麦与黑麦杂交,历经22年培育出可在云贵高原的高寒地带生长的小黑麦。
【从无到有——转基因育种】
然而,杂交育种并非没有缺陷,它只能用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或品系,不能跨物种进行,且需要满足双亲分别具有不同的优良性状。
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即DNA重组、转化等技术将特定的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中,便可使之产生可预期的、定向的遗传改变。
比如,农民在种植大豆时,为了控制杂草,常喷洒除草剂(草甘膦)。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杂草被除干净了,大豆也所剩无几。而科学家从矮牵牛中获得了一种对除草剂有抗性的基因,转入大豆基因中,便能培育出同样对除草剂有抗性的转基因大豆品种。
【总结】
可见,人类从来不满足于“天然的食物”,对农作物的要求总会不断提高,而对作物的改良也一直在路上。
如今,我国基本上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但农业生产常常受到耕地等资源和环境因素的限制,以及病虫害和极端气候影响。因此对于天然食品,应当辩证看待,并不“总是好的”,也绝非“一无是处”,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们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与其说反驳,还不如耐心地与长辈们科普、主动地购买合格的健康的产品。
正如“喝汤”,我们也不需要“反驳”他们说“最营养的其实是汤渣,汤只是一点蛋白质和脂肪”,我们只需要把汤喝完,毕竟我们喝的不是营养,而是爱。
参考文献
[1]管延安,张华文,杨延兵. 新技术进步与作物品种改良[A]. 山东农学会.山东省科协农科学会群、山东省农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山东农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06:4.
[2]钱敏,白卫东.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问题探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5(13):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