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己在这里检讨一下,这一周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因为很多突发任务使得自己阅读时间的安排比较少,导致进度比较缓慢,现刚阅读完第一篇重新探索自我,的第一章、由外而内全面造就自己。
品德与个人能力孰轻孰重
作者研究了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时发现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却对成功的基本观念发生了改变。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因此,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谈的都是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成功的捷径。
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但是现在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已经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想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
对于很多人来讲,品德只不过是用来装点门面,要紧的还是速成的技巧与捷径。但是光有技巧就够了吗?即使人们可以运用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赴汤蹈火,或对其产生好感,彼此同仇敌忾;然而只要品德有缺陷,尤其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终究成不了大器。因为言不由衷会招致怀疑,到时一切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任凭再冠冕堂皇,甚至出发点再善良,如果不能获得信任,就算成功了也经不起考验。因此惟有基本的品德能够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命。
光有技巧还不够
不管是在教育中还是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能忽略“品德”的重要性(比如言不由衷、虚情假意),不然就永远都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富裕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力。
决定行为与态度的心灵地图
1.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根深蒂固的,我们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思维定式),因为这透镜(思维定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2.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建立全新的观点
重新审视自己,以前的观念是否正确?以前认为对的东西,换个角度/立场再看?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思维转换,跳出自我,上升到一个可以俯瞰全局的高度,全面的重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
浓雾中的灯塔
在日常生活中认清事实对我们很重要。人从经验与社会制约中建立起观念,然后透过这些观点去看见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地图并不代表地点本身,只是“主观的事实”,陈述我们对某一地点的认识。而如“灯塔”一般的定律才是“客观的事实”。不论我们的心灵地图如何解释 ,都无法改变它的存在 。
成功无捷径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试想如果耕种也临时抱佛脚会有多荒谬。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收获什么呢?耕种是一个自然体系,必须付出代价,一步一步完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捷径可循。
不曾拥有如何付出
以小女孩不肯分享玩具的例子。作者担心其它家长的反应,走过对孩子成长以及亲子关系的重视。是因为自己不够成熟,才对女儿做了过高要求。最后只有借重父亲的权威,强迫她去做。如此一来反而突显弱点,因为必须借助外力来达到目的。不但阻碍被迫顺从一方的成长 ,也妨碍其独立判断与自律能力的发展。结果畏怕心理取代合作态度。儿童一旦体会了真正拥有的感觉,自然会乐于与他人分享。
治标不治本的特效药
外在的鼓励与支持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药,但真正的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熟知自己内心的想法才能够向正确的的意愿去发展
反求诸己由内而外
由内而外的修为强调 ,先追求个人的成功,才能有人际关系的成就。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认,才能信守对他人的诺言。凡是以个人魅力重于品格,或者不能由个人修养做起,而希望改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首次对起点有真正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