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老师命运04、05、06以及问答,主要阐述的就是权威的期待、自我的预言以及两者的联系,观点摘录如下:
第一,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这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这就是权威期待的力量。第二,“权威期待的力量”在心理学里有个专有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第三,自我实现的预言,源头很有可能是权威对我们的期待。
第一,作为一个权威,如果你想要被你影响的人变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给到对方积极的期待。第二,积极的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会有效,而藏在头脑中,或者文字层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
第三个层面,链接的力量。自恋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当这两股能量相合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而这两股能量相悖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撕扯。最好的情况是,如果这两股能量可以融为一体,建立出深情的链接来,就最能激发出生命力,那样,我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时也会去享受幸福。
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汇——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
这几篇文章,对我震动很大,不夸张的说应该会影响我的下半辈子、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们的父辈不会有这样的意识,只是遵循他们的天性、习惯、知识来影响我们,但确实那个年代连正常的文化教育都缺失,怎么可能去要求更多,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数人的从父母或抚养人那边得到的是负面期待,但是大多数人的自我实现预言比权威期待更积极,这也说明了自恋的力量。
我们这一代,不能再犯这个错误,下面是我几天前在武老师课程下的留言
这是我困扰很久的问题,现在看来其实问题很简单,问题在我,我没有发心的喜欢我的儿子,但我发心的喜欢丫头,虽然表面上看会喜爱儿子,但真的没有发自内心的(我有感觉),总会嫌弃他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这是一种变态的自恋在作祟,看了文章后,我觉得自己慢慢在调整这种状态,虽然没有给他玩游戏、看电视,仅仅口头给他点了几个赞,今天我欣喜地看到他心平气和的教妹妹下国际象棋,我很开心,接下来,我要继续强化这种行为和观念,去发心的爱他,期待他,知己般的信任他,以孩子为中心抱持他。
其二、在给予孩子积极的期待并形成他的积极自我期待后,我还要告诉他去寻找他未来的罗森塔尔,或者是他的伴侣、或者是他的老师、或者是他的领导、或者是他的朋友。给予积极权威期待的人,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贵人”
其三、不含诱惑的深情。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武老师总结说,生命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命题:第一,自恋,就是做自己;第二,满足别人期待;第三,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期待,体验到链接的深情。用更简单的话来讲,就是 “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另一个能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积极的链接,那我们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这种情感是我深深期待的,我在近期似乎也碰到了一个罗森塔尔一样的人,他让我审视自己、改变自己,虽然我不知道他是否对我有期待,期待有多少,但是我觉得自己已经理解这是一种期待,与我要做完整的自己的自我预言一致,加油吧,少年,你可以拥有更好的人生。
ps:不含诱惑的深情是人世间最大的馈赠,理解、接纳,没有任何条件。对孩子、对父母、对知己、对在乎的人都应该以此为标尺,尽量的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