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是身体上的疲惫和劳累,苦是精神上的疲惫和抗拒。前者可以视作客观存在,后者是主观感受。如果有明确的目标和足够的奖励,身体上的劳累也不会在精神上觉得苦,比如文中的司机,不可谓不辛苦,但是小家庭的温馨与支持、未来的希冀和盼望,能够为自己珍视的一切所努力,精神上是愉悦而富足的;相反,如果毫无希望和目标,每天喝茶看报也会觉得苦闷。
感动在百度百科里的一个解释是“触动感情,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感者,从咸从心,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外界的客观存在,引起内在的情绪情感。最近感动的事情,应该是娃儿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分享给我吧,还有和妈妈的拥抱,也让我这个羞于耻于表达情绪的人在鼓起勇气放开自我。
搜了一下《反脆弱》这本书,里面有个提升反脆弱能力的方法叫做“杠铃策略”,说的是做多手准备,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在杠铃的两头都有储备,避免满盘皆输的局面。“杠铃策略的秘诀不是对未来的预测,其实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投资榨油机的故事,往往被解读为他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其实泰勒斯的秘诀正是杠铃策略,他准备好了橄榄丰收与不丰收的两种可能,分别作了准备。”另外一个就是“过度补偿”,“应对不确定和危机,可以用过度补偿的方式避开风险、增强自己的能力。注射疫苗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原理是让身体先少量感染病毒,以此增强免疫力,抵御严重的疾病威胁。”
李老师和我自己的反脆弱主要也是用了这两个方法,让自己增强应对风险和脆弱的能力。一技傍身、每日忙碌,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以及别人对自己的需求和肯定中不断体会自己的存在,并且享受这种忙碌的乐趣。自尊高的人、自我存在感强的人会更加容易热爱生命和充满希望的生活。增强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错觉,让这样的人即使在逆境之中都能够继续相信未来,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掌控未来。
佛家有句话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隐含的意思是只要行好事,前程一定会给自己回报。我们的期许和信念也是如此,故而每天的忙碌,也不以为苦,反而视作是对未来铺就的每一块砖石,终将通往自己向往的路径。更重要的依然是享受这个过程,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世界末日,那么就需要更加认真的不留遗憾的度过。即使生活中充满了危机,那这些危机都是给自己带来进步机会的挑战,保持一颗少年心,热血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