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一想到这句话,我就感到心痛。看到我十年前写下的目标:“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以文字谋生。”可是,今天我依然为五斗米折腰,每天要去做不喜欢的事情来谋生。这些年来,很多次尝试过改变自己,却总是半途而废。一直在苦苦思考,这其中的原因所在。一直因此而对自己过多谴责,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意志薄弱不堪。
直到看到日本作家石田淳的这本小书《从行动开始》,才解开谜团。《从行动开始》作者石田淳,被公认为“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专注于用行为分析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科学分析人类的行为,并由此发展出一套“行为科学管理”的法则。“行动科学管理术”是美国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其原理来自于“行动分析学”。简单说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测量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
“你是否认为失败是由于自己“意志薄弱”造成的呢?如果你这样想,那么我告诉你,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阻碍你改变人生的最大敌人!”“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错误的思维方式,才是改变自己最大的拦路虎,你越是依赖想法,越会出现“认知偏差”。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要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只有用正确的、可视化、可量化的小行动才能达成目标。
一、改变“认知”
书中石田淳提出一个概念“认知偏差”。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活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昨天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完成5件事情,读书一小时、写读书笔记、写书评、带孩子写作业、烘焙。结果到晚上,只完成了三件事,读书笔记和书评没完成。这时心里就很自责:自己怎么一件事也做不好,老是半途而废,意志力太薄弱了。 其实这就是“认知偏差”,从没有做完的事情联想到一大堆无关的,而且是扩大,越来越否定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事实非常简单:“我完成了三件事,只有两件没完成。”仅此而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自己添加了太多想象,打垮了自己。
二、“MORS法则”养成小习惯
拥有具体目标,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模糊不清的愿望无法去量化,自然无法有有效的行动。“行动科学管理术”只承认符合“MORS法则”定义的行动。“MORS法则”包括四要素:可测评、可观察、可信任、可明确化。说简单一点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用一点一滴的小行动来增强内心的成就感。我要达到“文字锅里煮”的目标,就不能这么模糊,得给自己明确每个月赚500元稿费,每天写一篇稿子,读一小时书,在豆瓣做笔记。而不是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我要赚稿费”,这就是自己一直没有成功的原因。没有切切实实的目的地,没有反省和观察,所以到现在还是没有完成目标。养成小习惯,每天写一篇,哪怕是再烂的文字,再糟糕的开始也是开始。写着写着,就会越来越顺畅,灵感也就来了。
三、认同自己,鸡血疗法
“自我效能”说白了就是给自己信心,给自己打鸡血。“自我效能”的作用主要由四点产生:1、自己成功的经历 2、替代性经历 3、语言说服 4、情绪和生理的变化 。收集自己的小成功经验,告诉自己:“你能行!”假装微笑的人,最后也会变成真正的开心。同样假装自信,也会变成真正的自信。这就是所谓的“贴标签”效应,你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光是空想,光有“积极想法”是不够的,必须有符合想法的行动,一点点地增强自信才行。人最骗不了的其实就是自己。就像我每天都读书,凭着这些阅读数据,我就可以确认自己输入比较多,知识面广。但是没有做到每天写作,就不敢说自己写作能力强。如果每天都在写2000字,这感觉就不同了,可以很笃定地告诉自己,我挺“擅长写作”的。能够更好地说服自己。只有行动才能带来确确实实的自信!
杨绛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你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我就是“想得太多,而写得太少。”十年后的自己取决于今天的行动,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可以用稿费养活自己,不必再去做不喜欢的工作,一台电脑就可以仗剑天涯,拥有精神和财富的自由!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用当下开始,用小行动,一步步地打造自己的明天。